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他用一生坚持对党的信仰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6-29 15:31:06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245379369790215535.jpg

    张希顺。

467933776649757147.jpg

张希顺留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妻儿眼中珍贵的回忆。



    2002年7月,年近八旬的老党员张希顺在福州总院停止了呼吸。在运送遗体去火化前,儿子张和平找到殡仪车司机,希望车辆能经由八一七路、解放大桥等地前往火葬场。“为什么呢?今天那一带据说车流量大、很拥挤,我们完全可以走其他更方便的路线!”司机师傅劝道。

    “父亲参与了福州战役,当年他和战友就是由今天的八一七路推进到解放大桥,为解放福州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这段路有他最珍贵的回忆,我想在最后时刻带他走一走!”张和平流着泪说。听完张和平的话,司机没有多言,只是默默调转方向,沿着张希顺这位老党员、老战士奋斗过道路慢慢开着……

    6月26日,在记者采访张和平之时,回忆起父亲张希顺,他总会滔滔不绝地告诉你一件又一件这样令人感动心酸地往事,讲着讲着,他眼圈就红了,神情中满是对父亲的孺慕和怀念。


齐鲁之乡参军入党

一路凯歌解放福州

   

    张和平告诉记者,父亲张希顺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从小父母双亡,由叔叔抚养长大。1945年,时年19岁的张希顺加入了当地的民兵组织,因为身强体壮且思想进步,他被指定保管队内唯一的一支冲锋枪。在担任民兵期间,张希顺积极操练、努力靠近组织,很快便被吸收入党。

     1946年,张希顺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30师 ,这只部队后来被改称为三野第10兵团28军84师,张希顺所在的250团是其中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其后跟随着这支部队,他一路南下,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诸多大战。 1949年7月初,10兵团进入福建境内,按照中央的部署,实现歼灭福建守军、巩固进攻台湾阵地的战略意图。

    8月6日,10兵团3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分别由古田、建瓯、南平向福州开进。其中,28军84师在14日攻占祥溪口,15日攻克大、小箬和闽清县城,守军东窜;16日沿江追击,抵达南岸的溪口。至17日,解放军扫清了国军福州外围的所有据点,完全切断了他们的海、陆逃路,完成了从西、北、东三面逼近福州城下的铁桶合围。

   “父亲最难忘的是亲身参与了解放福州的战斗。”张和平告诉记者。相关史料上记载,8月17日晨5时至6时,28军从西北沿今八一七路向南推进至万寿桥(今解放大桥)。当时万寿桥是福州城与南台岛之间唯一的交通要道,国民党军用1个团的兵力固守大桥。守军装备有美式武器,在桥南用装满大米的麻袋垒成工事、掩体等,并在仓前山、桥南工事内及高楼上配置机关枪和十几支冲锋枪,构成猛烈的交叉火网,封锁桥面,烟台山上的迫击炮不断轰击江面及桥面,形成火力墙,阻止解放军进攻。“史料记载当时负责进攻此处要地的是82师245团,不过父亲生前告诉我,由于他所在的250团特务营机炮连,火力猛、强悍力强,也被首长指定加强到了此处,配合245团的战友攻坚!”张和平如是说道。在解放军战士的奋力战斗下,守桥的国民党军伤亡惨重,全部举手投降。解放军乘胜追击,夺取仓前桥和烟台山。至7时许福州全部解放。

    全城解放后,筋疲力尽的战士们为了不扰民,都幕天席地直接睡倒在路边,很多战士直到早上听到妇女的木鞋同大街上石板碰撞的“吱吱“声才陆续醒来。“参与解放福州的部队,大多都是解放过上海的老部队,他们深明纪律的重要性,父亲一生都认为,严明的纪律才是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张和平说。


战火岁月喜结连理

以身作则清白自守


    福州解放后,张希顺跟随部队,马不停蹄地参与了解放平潭岛战役,随后被派往闽北剿匪。“父亲出生在齐鲁大地,那里大多数是平原,何曾见过闽北群山的险峻,故而那几年他剿匪十分辛苦,不但要打击敌人,还要努力给不明真相的群众做思想工作,彻底杜绝土匪的根本。”张和平说。

    由于一系列战功,到1956年,张希顺已经被任命为连指导员,率部驻扎在长乐梅花岛。随后,张希顺被部队首长派往老家山东招兵,认识了24岁的同乡吴昭芳,不久两人回到福建,喜结连理。“希顺的部队在海岛驻扎,离台湾很近,那时候为了防止敌人偷袭,战士们时时刻刻都枕戈待旦,丝毫不敢松懈。就算是我们成婚当天,大家过来喝喜酒,也是荷枪实弹,我当时年纪轻,还差点吓哭了!”吴昭芳老人今年已经86岁了,然而和丈夫之间的回忆却深深根植在她的记忆中。“做军嫂是很累的,战争时期更是如此,有时候大半夜部队就会换防,由于涉及机密,我们不能多问,只好闷着头迅速跟随转移,一刻都不能耽搁!”

    在吴昭芳印象中,丈夫还是个因公忘私的人。刚来部队时,上级首长要安排吴昭芳到军队服务部工作,张希顺得知后,特意找首长推辞了这个职务。“他和首长说这个岗位应该给更适任的人,他身为一名党员,要以身作则不能搞特殊化!”提及往事,吴昭芳感慨良多。她说,终丈夫一生,没有利用自己的公权力,谋过私利,也没有为家人的工作向组织提过要求。


服从大局转业地方

三让工资令人动容


    1957年,吴昭芳生下了长子张和平;次年,张希顺转业地方,到省轻工业厅任职;1959年,省林业厅成立汽车大队,张希顺又响应组织号召,到古田车队担任队长,同年女儿张建华出生。“爸爸给我们起名都是有深意的,生我的时候,他还在前线部队,希望战争可以早日结束,国家能享受到和平;妹妹出生时,他已经转业地方,希望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心力,故而给她取名建华。”张和平笑着说道。

    上个世纪60年代,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林业厅下属的桐口林场缺少管理人员,张希顺主动请缨,到林场担任厂长。期间,他用军事化管理林场,有效地维护了林场的秩序,林场的职工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指导员”。文革期间,张希顺屡次遭受批斗,在逆境下,他依旧坚持工作。当时林场有近百支枪,为了防止被造反派夺取。张希顺奉上级命令,骑着自行车往返跑了几十里山路,终于将所有枪支安全送到了当地的武装部。“送枪期间,由于山路太匆忙,父亲还摔破了头,血流了一地,可他还是咬牙完成了工作,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工作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张和平如是说道。

    70年代中期,张希顺调到县供销系统,不久被任命为土产日杂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一直到退休。在张和平眼中,父亲是个对同事关心爱护的好领导。“70年代末期,爸爸享受17级工资待遇,本来他有三次机会可以调整到14级工资,可是那时候供销系统有很多同志工资待遇低,父亲觉得他作为领导,关心爱护下属是他应尽的责任。因此,他一次次把调整工资的机会让给了同事。”张和平说。

    也许在张希顺的心中,能帮助同志,是比拿高工资、享受高待遇更值得开心的事情吧,一直到他去世,他终究没有对党组织提过太多要求。在他心中,有党、有同志,有国家,唯独没有多考虑他自己!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文/摄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