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尚干水珍单脚蛏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7-17 11:16:04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闽地特产

  清末尚干乡进士林履端在《尚干乡土志》中载:“江之中多鱼虾,次则刘蜞,产于洲渚草间。又次则独脚蛏者颇多。”其中的“独脚蛏”即今单脚蛏,是稀有河珍,列闽侯“水中四珍”之一,也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特产。

  单脚蛏生长于今闽侯县祥谦镇泮洋村到洋下湾的淘江河畔及河底,学名叫中国淡水蛏,清时名独脚蛏。据清《海错百一录》载:“独脚蛏,味美于蛏而小,头只一巾,故呼独脚。”

  单脚蛏是一种稀有的贝类,形似海蛏,但与海蛏有区别,最明显的是:海蛏有两根水管,单脚蛏只有一根水管。单脚蛏形态奇特,体小壳薄,玲珑剔透;雌雄异体,不易识别;它靠薄壳包裹着的双足移动,外壳上端与吸水管时常露出水面换气,并吸食微生物。

  单脚蛏生长在内海咸水与内河淡水交界水域,喜欢在土岸边和江底松土洞穴中蛰居,穴深约0.2米。由于淘江受潮汐影响,从泮洋村至洋下湾约4公里河段堆积着泥土,非常适合单脚蛏生长。据当地人说,这里是单脚蛏独有产地。而在清代《榕城考古略》中却记载:“江水贯穿于南北屿间者,曰蚬江。地多产蚬,故又名小山曰蚬山。江有沶沫鱼、独脚蛏,胜比江东鲈蟹。”据此推测,当年南屿江段也生长独脚蛏,不过现在见不到了。

  单脚蛏在清明前后繁殖,俗称“烂肚”。到夏秋之交,岸边江底可见小蛏苗在蠕动,入冬后迅速生长。“冬节前如小簪,节后大如箸,小寒大寒大如指。”这俗语道出了单脚蛏入冬后的生长状况。

  翌年一月至四月,人们可以下河捕捞单脚蛏。刚好这时海蛏退市,单脚蛏上市正当其时,显得珍贵。这时淘江上一艘艘小舟穿梭于波光粼粼中,热闹异常;一根根长柄铁耙抛入江中,彼入此起;蛏农挖出河土,拣取淡水蛏,放在清水中漂洗,看到一只只单脚蛏鲜润光亮,他们满心高兴。捕捞单脚蛏必须选在低潮憩流时,因为潮涨时,水离船深,水流又急,不宜作业;再者江水扰动,单脚蛏就潜入土底层,很难挖捞。

  单脚蛏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补体强身功效明显。并且肉嫩肥脆,味美滋阴,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名贵佳肴。但烹制单脚蛏要下一番功夫,否则味差、色暗、营养损失。烹制时,先将单脚蛏清洗干净放在清水中漂养,放些盐,待吐尽泥沙后,放在笊篱里。然后把水烧开,把笊篱里的蛏放在滚汤中速烫捞起,再倒入菜盘中。最后再放入预先调好的黄酒、葱茸、酱油、白糖、麻油、味精等调料,小心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食用单脚蛏也有讲究。因单脚蛏壳脆薄,吃时只要口含住蛏肉的一端,轻轻一吸,就能连肉带料吸入口中,其味非常爽口;而不懂食法的,常常用手剥口咬,则壳破肉粘,难于上口。

  据传,捕捞食用单脚蛏始于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进士林津龙。林津龙官至尚书干官,尚干以其官名称之。当时尚干单脚蛏随着林津龙的名声也日渐远播。林津龙常邀一些朋友泛舟淘江,一边在舟中酌酒品蛏,一边唱和律诗,其乐融融。“溯流天与一帆风,蓬底开樽笑语同”,道出了他们边品蛏边赏景的愉悦心情。另据当地村民回忆: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喜欢品尝家乡的特产风味,当年回到凤港老家探亲,如遇上单脚蛏收成,必定要品尝一下,非常惬意,有时还捎带一些去食用。

  尚干单脚蛏在二十世纪是盛产时期,在四五十年代日产量曾高达数百斤。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单脚蛏还盛极一时,誉满闽中。那时在河边江底生长着密集的单脚蛏,村民下河一小时左右,可捕捞好几斤,既改善家里伙食,又可到市场售卖,增加家庭收入。即使在没有海水侵入的年景,且是伏天,市场上也有单脚蛏出售。

  而今,单脚蛏生存令人担忧。据了解,10年前尚干镇农贸市场还可以买到单脚蛏,可现在几乎看不到它的影子了,品尝单脚蛏已是一种奢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专家调查单脚蛏的分布情况,发现单脚蛏只产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淘江里,而且仅分布在从泮洋后至洋下湾这段约4000米的江段内。在近几年的实地调查中,已经很难见到它的踪迹。

  江水被污染是单脚蛏濒临消失最大的元凶。随着江河污染,河岸缩减,单脚蛏失去赖以生存的水土。外加过量捕采,以及近年来尚干淘江沿岸进行填江建设环岛公路,可能会导致单脚蛏彻底灭绝。

  为挽救单脚蛏,专家们进行了努力。目前已经能够人工繁殖单脚蛏,并将这一物种发展到浙江和广东。但毕竟是人工养殖,其外形、大小、口味与天然单脚蛏仍有不少差异。因此,要让尚干淘江特产单脚蛏生存下去,全方位的保护和恢复工作迫在眉睫。

  (福州晚报 记者 刘长峰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