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乡镇新闻 >> 正文

十代同堂 七旬翁喊婴儿“祖叔公”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6-25 15:01:19   来源:海峡都市报    【字号

  中间坐着十代人的代表,虽然年纪相仿,但称谓却大有讲究,不少都得以祖叔公、祖奶奶相称

  这个孩子是第十八代,第十九代的老人还要叫他叔叔

  第十九代已是耄耋老人

  庆祝仪式上,家族成员依古礼游街

  关注理由 70多岁的依伯要叫5个月大的婴儿祖叔公,73岁的依姆要喊5岁的女孩祖婆婆?是的,你没看错。福州闽侯县荆溪镇连头村全村人都是程

  氏宗亲,一切也都要按辈分称呼,虽然很多老人和年轻人觉得有些难以启齿,甚至不少年轻人还常常被称呼搞得晕头转向,但他们却一直在坚持着。

  昨日上午,村里程氏祠堂内举办的十代同堂庆祝仪式,显示这里已成为福州少见的十代同堂村落。村里在世的最大辈分为第16代,而最小的则是第25代。一些长幼之间的称呼,已经超出了汉字的表达极限,大家只能以“祖”为前缀,后面再加上称谓,如祖叔公、祖婆婆,以表示对辈分高的宗亲的尊重。

  男孩成祖叔公,村里十分常见

  “来,叫祖叔公。”昨日上午,从福州城区赶回荆溪老家参加仪式的程思辉,被母亲拉着,要对一个出生不到5个月的婴儿喊出这样的称谓。这对一个长年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来说,实在有些难喊出口,但面对众多宗亲,他很快扭转了自己的不适应,甜甜地叫出了这3个字。

  其实,程思辉和婴儿之间,还不算反差最大的。已经68岁的程章汉,在辈分上属于22代,他同样要喊这名18代的婴儿祖叔公。如果年龄相仿,在城里或直呼其名,或称一声哥弟,但在连头村,称呼可没有这么随便。

  记者昨日在村里走了一圈,发现上了年纪的老人,喊小男孩祖叔公,中年人喊小姑娘祖婆婆的情况很普遍。“我估计是村里最尴尬的。”身为宗族第23代、已71岁的程辉栋说,村里几乎每个小孩,哪怕是刚出生的,都可以当自己的叔叔和姑姑,有的甚至要喊祖叔公。

  即便是被挑选出来作为十代人代表的老人,虽然年龄很相近,但因为辈分差别太大,彼此也必须以叔叔、叔公,甚至是祖叔公等称谓相互称呼。

  海外回乡祭祖,也得遵守族规

  村主任程必达说,连头村是附近有名的侨乡,常住村民约千人,在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也有近千人。

  这一次庆祝,也吸引了不少华侨华人归来。1957年出生于新加坡的程依冬,始终记得从这里走出去的父亲的教诲:有时间一定要回来看看,这里才是全家人的根。每隔约5年,他就会回来一趟,因语言还能相通,生活并没有太多不适——除了称谓。

  程依冬说,在新加坡,几乎没有辈分这个概念,彼此一般按年龄称呼——同辈,只分哥哥弟弟,长辈,只分叔叔伯伯。但回乡后,一切都得入乡随俗。“起初回来时,见到人都不敢叫,就怕喊错了人家生气。”程依冬说,每次走亲戚,都要老人领着,让他惊讶的是,算下来,自己辈分也不低,可不少老人喊自己叔叔,“冷汗都出来了,不知道怎么应。”

  1989年就已出国的程辉华,目前生活在澳大利亚,20年前就取得该国国籍。一直觉得“离家不能离祖”的他,每隔一年半载就会回乡一趟,他对称呼的把握还算得心应手,“不过也经常搞错,毕竟乡亲太多了。”

  族规明确规定,必须尊称长辈

  程必达说,村里的祖辈是600多年前从中原迁移到这里居住的,一直有尊师重教、讲究礼数的传统,在历史上考出过不少进士和举人,习文的风气一直很流行,也尊崇国学中的各种礼数规定,所以族规里明确规定,对辈分高的村民,不论年龄和身份,必须给予尊称。于是,这个村才会出现如此多和年龄不相仿的称谓。唯一例外的是程爱斌,他属于第16代,而且已经87岁高龄,是这代人中年龄最大的,属于“族长”级别,村里谁对他都毕恭毕敬。

  程必达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村子,接受了不少新思维,加上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乡亲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往复杂。“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的坚持,让村民明白,哪怕有利益冲突,大家还是同一宗族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商量着来。”程必达说,坚持辈分这样的礼数,就是坚持传统,可以成为村民交往的润滑剂,也能让身在海外的乡亲更有归属感。

  □延伸阅读

  宗族十代同堂不多见

  记者昨日从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获悉,十代之间的年龄相差太多,能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宗族意义上的十代同堂并不容易。在连头村之前,福州有统计记录的,共有三个村举办过类似的庆祝仪式。

  2007年10月,闽侯南屿镇尧沙村唐氏家族,十代人数百位宗亲汇聚一堂,举行族谱发行仪式。

  2011年11月,来自海内外1000多位程氏宗亲,在连江县浦口程氏宗祠举办十代同堂庆典活动。

  2012年6月,闽侯上街厚美村张氏家族,举办了十代同堂庆典活动。

  感谢林先生拨打968111报料,线索费150元

(N海都记者 廖庆升 包华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