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方山九鼻迎朝阳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4-28 15:06:46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史林折枝 

  方山即五虎山,《淳熙三山志》载:“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

  浪拍五虎瞰三江日照丹崖映神山

  方山挺立于福州盆地南部,雄踞闽江南岸,山体边缘陡峭,地势险峻,形成直立的崖壁。山巅东部至中部或密或疏排列九处断崖,面向东方,古人以“鼻”喻方山石崖,故有“九鼻东向”之说。崖壁为裸露的层状火山岩,色如玉石,在朝阳照射下略显紫红色,如彩缎般耀眼夺目。方山石崖巍峨高大,壁立千仞,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顺方山之巅呈弧形分布,“横看成岭侧成壁”。最大的石崖由于下部山体崩落,顶部岩体悬空欲飞,如鲲鹏展翅。其旁的另一石崖由于纵向断裂,巨大的崖体被剖成崖柱,人称“天柱峰”。从东远望,多处高耸的石崖联成一体观之,形似五虎盘踞,又称五虎山或虎头山。从北至南排列,依次为小虎、大虎、白面虎、岐尾虎、尾虎。其中前四虎齐头并列向北,面朝福州。唯尾虎头向南,俗称“回头虎”,海拔高约611米,为诸虎之最。明郑善夫《九日方山登高》曰:“方山五片石,巉嶻七千寻。气象衡嵩敌,风云岁月深。百年大梦寐,九日此登临。愿谢红尘累,岩栖长道心。”为区别闽江口的五虎礁,又称为“内五虎”。

  方山地处闽侯县东南部,地跨祥谦、南通两镇,是旧时闽县、侯官两县的天然界线。从福州市区远观方山北面,山体分为两脉,东侧为岩墙,端方如城郭,岩层裸露,向东北方上倾,其势高昂如虎,俯瞰马尾三江汇流。西侧山体平缓圆润,如虎身匍伏。东、西分别有陶江、大樟溪,前为乌龙江,三面临水。古人有诗赞方山:“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里剖寒玉。”方山之东有余脉,从五虎之大虎峰下向东蜿蜒而伸,迂回起伏形成众多小山,又称百六峰,结脉于尚干的塔林山(亦称珠山)。著名的“陶江石塔”,就坐落在塔林山巅,建于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石塔仿楼阁式,花岗岩质地,八角七层,实心,高8米余,通体雕刻精美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尤其塔基圭脚四面雕刻飞天图案,凌空翱翔,婀娜多姿,十分罕见。福州古塔的须弥座以该塔最为著名,雕刻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属于福州石雕的瑰宝!该塔作为方山东麓人文建筑最古老的遗存,反映了方山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当年经济的繁荣。

  唐代方山出产的茶叶,甚至被运往长安。唐代李肇(约813年前后在世)在《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福州有方山之露牙……”。“方山露牙”可谓是对唐代茶圣陆羽(733—804)《茶经》的“茶之出”(“……生福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具体茶名与产地的说明。

  时光倒流数千年,福州盆地还是水域辽阔的海湾,方山壮美的地貌景观,就让舟楫往来的先民遐想联翩,以为是神山仙岛。在唐以前,便名声在外,被世人认为是方外之人学道、名士隐居、高僧修行之所。早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就有仙人介琰居于方山之说,其文曰:“介琰者,不知何许人也。住建安(即东吴时闽地)方山,从其师白羊公杜,受玄一无为之道,能变化隐形。尝往来东海,暂过秣陵,与吴主相闻。吴主留琰,乃为琰架宫庙,一日之中,数遣人往问起居。琰或为童子,或为老翁,无所食啖,不受饷遗。吴主欲学其术,琰以吴主多内御,积月不教。吴主怒,敕缚琰,着甲士引弩射之。弩发,而绳缚犹存,不知琰之所之。”其后,又有唐代名臣王伾令福州观察处置使到方山探访隐士黄子野的传说。原来王伾少时,覆舟于水,当时黄子野(字仲)年方十三岁,随父在杭州做买卖,正好遇见,乃向渔夫奋臂大呼:“能救得者,予百金。”王伾获救后,黄子野偷取父金赏渔夫,后来为人仆以偿父金。黄子野成年后学有所成,但无意功名,隐居于方山。《福州府志(清·乾隆)》载:“王伾为散骑常侍,使人访之,得于阳岐江(闽江方山流域)上。有一男子扁舟披簑,独卧雪中,叩舷歌曰:‘早潮初上海门开,漠漠彤云雪作堆。一百六峰都掩尽,不知何处有僧来。’又歌曰:‘几日江头醉不醒,满天风雪卧沧溟。定知酒伴无寻处,门外松涛独坐听。’使者竟呼之曰:‘仲无恙乎!’子野唯唯。于是遂达伾之命,随子野至山中,家徒四壁,几上独《周易》一卷。子野佯喜,设脱粟之食,与之约,曰:‘明日雪霁,会于传舍’。而子野已遁去矣”。《三山志》载方山有唐贾岛(779—843)《章敬国师碑铭》,传说长安章敬寺高僧怀晖曾禅修于方山。怀晖对方山情有独钟,曾饮御茶,叹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

  山作朝案方似几地出佳果甘如蜜

  福州城坐北朝南,前有四重朝山,古人称为四案:“横山(吉祥山)第一,天宁山(仓前山)第二,高盖山第三,方山第四。”由于方山是最高最远最美的案山,宋《三山志》赞其曰:“峭拔秀碧,真一郡壮观。”这种书案式的朝山,古人认为吉祥无比,是礼仪之邦的兆示。明代,方山又有“五虎山”之名,人们开始在今东街口处,又称双门楼的还珠门前摆放石狮,《闽都记》载:“双门之中凿石为狮子,压制南面五虎山。”这一做法,据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载:“大抵明中叶以后始有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双门楼毁于火。康熙二十年(1681年)总督姚启圣等发起重建,将双门楼更名为“狮子楼”。据清郭柏苍《竹间十日话》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火烧衙署,布政司库吏周良耿起盖后,把衙署前的二只石狮分别排列在“狮子楼”两旁,因而成为三狮,故福州有“三狮朝(制)五虎”之俗语。

  历史文化名村螺洲与五虎山仅螺江一水之隔,地灵人杰,以方山为一方名胜,赞颂有加。陈勋《秋夜泛舟螺江》就有“滩汀鸥渚朝朝见,碧峤丹崖日日看。”之句。

  方山又称五虎山,与福州南行的古驿道的改变有关。宋宣和六年(1124年)前,驿路直取方山,方山在旅人的眼里是端方如几的形象。宋淳熙九年(1182年)成书的《三山志》载:“异时,驿路出方山渡,江面弥漫,无风二十里,有风七十里,沿两沙洲,随潮涉二时乃至。既有倾覆之患,又有候次之劳。风潮弗律,候或一二日。甫登南岸,即陟方山岭……”在尾虎山麓的祥谦镇王厝村还保留一块古老的石碑,碑刻:“闽县清廉里,南至大田驿二十五里,北取方山驿五里。”其中“北取”二字,反映出当时越过百六峰沿方山东麓走直线的情况。宣和六年后,从便捷考虑,驿道改往峡兜渡江,此时绕行方山,从东往西远观,方山高崖可以联成一体观赏,化为壮观环峙的五虎。历史上南行驿路不断改变,到方山的路径也不断变化。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后又改官渡由阳岐至方山北麓,此事见叶向高《阳岐改旧路记》。次年,以阳岐路不便往来,复从南台起,二十里至吴山,建一公馆于鸡母屿,置一浮桥,又由鸡母屿渡江抵萧家道登岸,阳崎铺并存兼行。无论直取或绕行方山,总须横渡闽江,在挂帆轻泛水云间,漫山碧色入舟来之际,浮在柔美的万顷江波之上的方山,愈发显得雄浑而魅力四射。其实,方山无论以何种形象呈现在福州的山水画卷中,在世人的眼里,从古至今总是一座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名山。

  方山为火山岩,临近水滨,气候温润,适合果树生长。当年匆匆而过的旅人,或品尝,或携带方山佳果,因口感甜美而美名远播。《三山志》记方山:“有古坛、石床、石棋局。石床左右有柑橘木,岁所生,味特甘,人或得之,可食不可窃。天宝六年(747年)敕号甘果山。”《螺江志》又记方山:“其名方也,或以其遥望端方如几;或以其曾产方竹。而五峰林立,皆有虎形,故又谓之五虎山。多产柑、橘、荔枝,其味特甘,故又谓之甘果山。”历史上,方山荔枝很有名,清乾隆《福州府志·物产》载清陈鼎《荔枝谱》:“万历初,螺女江南甘果山中,产荔一种,上下俱红,中一道莹白如雪,若带然,名为‘玉带束’,佳人啖十颗辄酩酊如中酒,又名‘醍醐荔。’”明代福州文人的诗会中,也有众多方山荔枝珍品的诗篇,明万历戊申(1608年)夏至前十日,徐火勃与谢肇淛在荔枝熟时,因感于绛囊挂树,夕照里若红云坠入山野,结餐荔会,组织红云诗社。诗中记方山之麓尚干有“满林香”荔枝,“香倍众品,唯林氏有三五树,非至亲往求,不得入城”之事。有诗赞“满林香”:“累累千颗香气浓,剖开琼液凉心胸”。

  高峡水藏樵声远绝壁岩飞渔歌杳

  方山的主要景观,集中在东部,可从不同方向入山赏影,但由于山高路陡,道路盘旋,难度较大。从祥谦镇岐尾村黄土边村上山,左为古道,将穿越尾虎与岐尾虎隘口。直上则是岐尾虎水泥道,此条线路风光绝美,一路石峰争奇,山岩竞秀,果树拥翠,有两座寺院隐于山崖下。五灵岩寺在上,正吉寺在下。正吉寺1990年重建,背靠岐尾虎山崖,寺前有一石碑,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有游方僧人至此,发愿建寺,其地为“方山寺之柑橘院”遗址,以“橘”的谐音取名“正吉寺”。正吉寺周围为果园,有荔枝、柑、橘、枇杷,橄榄、杮子、芭蕉等,绿树成阴,不减当年“甘果山”丰采。从正吉寺直至五灵岩寺,山麓上散布从山顶崩落的巨石,或相叠成洞,或零星排列,造型别致,形态各异,有石坛、石床,还有一奇石称“荔枝石”,石面布满石泡状结构,如荔枝表皮。五灵岩寺创于明弘治年间,原为一石室,巨岩伸出如一片瓦,以供仙佛。经过多年建设,如今寺院宏伟,金碧辉煌,香火甚旺。寺门处有块心形巨石,据说是1981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子时从高处崩落,正巧落在两石之间,倒插其中,形成“飞石砌山门”的奇观,上刻“五虎胜迹”及此石来历。从五灵岩寺后小道上山,可达岐尾虎与白面虎。如从祥谦镇琯前村攀登,将从白面虎下颌经过,此处悬岩如盖,凌空欲坠。至崖下横过虎嘴,有一瀑布称“滴水岩”,水量不大,瀑如珠帘,凉风习习。继续上行是白面虎与大虎交界的山谷。往左可上白面虎崖顶,顶甚宽,又称“大座岩”。往右上为大虎,从大虎顶峰向左右观看,白面虎与小虎崖头高踞江畔,极为壮观。大虎崖下延伸出一山脉即为百六峰。往西登小虎之顶,大而平坦,人称晒谷埕,视野极佳,又称“福州岩”。在此崖头北望福州城,极目千里,闽江尽收眼底,渔帆点点,城郭如画。小虎往西,尚有一低伏崖头,其后又见群山绵延,层峦起伏。

  方山之顶有一座水库,如天池点缀在郁郁葱葱的山谷中,水流泻于南通镇境内,落差高达260米。该水库于1958年6月动工,1959年建成,库区淹没古方山村,村民外迁。方山之顶区域较广,沟谷纵横,溪涧潺潺,形成四条峡谷,呈交叉状,称方山峡或十字峡。谷口通透如门,形势险要。东西走向峡谷内有一古道,是当年尚干到南通的捷径。东侧峡口有寨门,门宽1.2米,残墙高2.5米,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古道旁有散落的石构件与残碑,残碑被叠置为石桌面,字迹依稀可辨,还有数座荒废的知青点。在方山西峡北侧,水库上游处有一民居,周围山环水绕,为方山一古寺遗址。遗址周边田野,考古队曾挖出多根带柱础的圆状石柱,其中最长的柱高约4米,直径0.5米,底部柱头直径0.6米,当为元代遗物,并发现有唐宋时期的砖、瓦片等。民居南面库底于枯水季节,可见一座已坍塌的古石桥。

  方山崖壁岩层由于抗风化能力不同,石崖断面有大量层状岩石突出,为方山奇观之一。特别是白面虎顶峰,有一石状如牛舌,直伸悬崖外,其下是万丈深渊,为方山绝景。舌面岩石由于风化形成3个小石臼,传说为仙人迹,形状分别为心形、桃形、足形。在小石臼内有刻字,心形小石臼内为“神仙所居”,桃形小石臼内为“福”字,足形小石臼内为“寿”字,其旁石面另有“怡山良石”刻字。这些刻字字径约10厘米至20厘米之间,字形古拙,疑为古时好事者所为。由于地层的挤压,小虎、大虎、白面虎虎背俱为平缓石脊,山脊之间为“U”形谷,在山顶呈波浪状排列,气象万千。在方山峡近废寺遗址旁有一高大石崖,面向东方,从大虎背部往南观之,如雄鸡引颈报晓,崖顶石裂如开花,又似棋盘,旧有山寨,当地人称“公鸡寨”,从水库望之,又如卧狮。“公鸡寨”下为一溪涧,旁有巨石似鱼,缀满火山石泡,恰如鱼鳞,人称“鲫鱼石”或“鲤鱼石”。

  (福州晚报记者 王心韬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