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岸的彩虹
内容更新时间:2022-09-08 21:56:35来源:闽侯乡音报
鸿尾溪源踏步桥
荆溪鼓响桥
南屿合浦桥
十四门桥
廷坪龙津桥
我县是一个山岭环绕,多河谷溪流的地方,桥也因此特别多,保留至今的古桥多达一百余座,所建年代早自唐代,迟至明清。它们或简单灵动,或精美雅致。记者曾经以为,桥就是桥,就是一条连通两岸的路径。可是,经过近两个星期的采访和资料搜集,记者才发现这些出自能工巧匠的桥自有乾坤。
最原始的桥——碇步桥
碇步桥也称汀步桥,踏步桥,民间称之为跳礅。这样的水面建筑初看上去跟我们心目中桥的形象不大一样,但却已具备了桥的功能,可以称之为桥的最原始形态。最为简便的跳礅是在河中放置几块石头,讲究一点的,稍对踏石加以修理,使其稳固平实。
鸿尾碇步桥就是这样一座简单而别致的桥,它位于鸿尾乡鸿尾村,始建年代不详。据村民猜测,可能是晚清所建。一路欢歌的源里溪走到鸿尾村拐了个弯,水流变得平缓温柔,溪面开阔。溪对岸留下一片宽阔的滩地。碇步桥如一条长蛇,横躺在源里溪和滩地之间。古时,这是鸿尾和外界的通道,现在,碇步桥下游已建有公路桥,但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还是更愿意走这座古老的桥。全桥50个石墩,长约40米。其中从靠村这一端的第四墩开始架近2米长、50厘米宽的石梁,梁下方不设石墩,以使水流通畅。石碇上部呈长方形,排列规整。远远看去,碇步桥就像是钢琴上整齐的琴键,而走在上面的人们,就如一个个跳动的手指。走在这样的桥上,心里面会升起一段动听的旋律,步子也不自觉开始雀跃。
最四平八稳的桥——十四门桥
十四门桥位于上街镇榕桥村,又称榕桥,横跨旗山可溪,桥东西走向,为石构平梁桥,全长约100米,宽1.8米,十三个船形桥墩,十四个孔道,故称十四门桥。桥面各用两块厚约50厘米的石板条平铺,石板上刻有许多铭文。第一孔石梁北向铭刻有“元丰二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为模糊不清),据此可知,桥北宋元丰二年动工,元丰八年才竣工,历时七载,工程之大可见一斑。十四门桥留存至今,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供人跨溪涉水的最初目的,而以富有考古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物而名闻遐迩。然而,其建造者林居广却少有人知。
林居广是唐末五代开闽都统使、六桥林始祖林硕德之六世孙。兄弟几个均享有高官厚禄,但他并不因为有钱有势而盛气凌人。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深受乡人的爱戴和敬重。
《八闽旗山志》记有这么一个传说:宋时可溪之上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渡。有一次清明节,乡绅林居广祭扫先人祖墓——鸭姆墓,途经渡口的时候,正好渡船刚刚离岸,林居广叫船回来,称自己赶时间,谁知舟子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他:“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居广听后非常气愤,一把把肩上扛着的祭祀品放在地上,许下心愿说:“我马上回去筹备建桥。”不久十四门桥即开始建造。
这个传说把建桥的动机归结为一语之愤,当然与林居广热心公益事业的初衷不合。桥址缘溪一带古称溪源,为上街乡民劳动、生活频繁往来之地。作为必经之道的可溪,不但直接受闽江潮起潮落的支配,而且也受源自永泰、闽清群山汇集而来的溪流影响,一旦山洪暴发,舟楫穿梭两岸间,时刻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为解除乡民烦忧,方便生产耕作,林居广慷慨解囊,独资创建十四门桥。现存有一段十四门桥桥面宋代铭刻,谓“兴采里林居广与室中陈二十一娘,同发心舍造石桥一十四门,上报四恩□□,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可与建桥历史相印证。
古往今来,十四门桥与邻近的自然山川、古镇街市声气相和,构成天然旖旎的风俗画卷,堪称闽都胜迹。明代郑元韶过十四门桥,有诗为证:“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
最缠绵的桥——合浦桥
合浦桥,又名下浦桥,位于南屿镇新联合浦村。源自旗山南麓的锦溪之水,由西向东川流不息,纵贯南屿古镇后在新桥头分道扬镳,一条向西环绕水西林,经元峰村而汇入闽江;一条向东经江口村而注入大樟溪。在这盘桓曲折十余里的河流之上,横跨着十多座沧桑古桥,如白士桥、彩凤桥、三叉桥、合浦桥等,古趣横生,风韵迷人。合浦桥就是其中一座最富特色的石桥。
合浦桥始建于宋代,南北走向,平梁石墩结构,全长20米,宽2.5米,两桥墩三孔道。桥的南端长着一棵古榕,最让人称奇的是,桥北端与南向石礅中也长着一棵古榕,根须发达,活似地龙,贯通全桥,支撑着古石板。桥与树之间紧密交缠,已难分彼此,两株古榕相向而立,一起经历了数百年风霜,苍翠蓊郁,枝干纵横交错也似结连理。也许这里是最适合谈恋爱的地方,即使是不谙世事的年轻情侣,在这里也能很轻易地领悟到什么叫做“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什么叫“不离不弃,生死相许”。
桥旁有松、竹、梅“三友”一丛,几经枯荣,至今依然茂盛。树下建有一座小庙宇,供奉闾山狮公仙师。传说明代尚书黄镐当年晋京考试,路经此桥,受神明点化而高中进士。传说的力量让这座小庙至今香火不熄,延续着人们祖祖辈辈的期望。
最贴心的桥——廊桥
福建日照强烈,又多风雨多山洪,聪明的工匠为了方便民众,创造了带有廊屋的木桥,这种形制特殊的廊桥,不仅可供过往行人躲避风雨,小憩片刻,还能增加桥的重量,以抵抗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击。
位于廷坪乡流源村的龙津桥和位于白沙镇联坑村的远济桥,都属于廊桥。它们都凌空横跨在激流之上,峭壁之间,全用木梁交插支撑,不用一钉一铆。廊屋为单檐歇山顶,抬梁木构架。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桥身显得特别轻盈,似展翅欲飞的鲲鹏,又如连接天地的彩虹,给美丽的自然山水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两座桥均建于清代,桥匾保存完好,从中我们不仅能了解造桥的时代、背景,还能体会到造桥者济世救人的抱负,悲天悯人的情怀,精工的书法也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最激情的桥——鼓响桥
鼓响桥位于荆溪镇关中鼓响村南,始建于元代,清乾隆时重修。全长约21米,宽3.4米,桥中心离水面20余米,属于石构单孔拱桥。1992年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建在悬崖峭壁间,溪流在桥下形成三个阶梯落差,流水隆隆,响遏行云,走在桥上,似乎有千军万马冲杀了过来,胆小者心生寒意,胆大者则有“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满腹豪情,鼓响桥也因此得名。(■ 曾致远 朱燕英)
最原始的桥——碇步桥
碇步桥也称汀步桥,踏步桥,民间称之为跳礅。这样的水面建筑初看上去跟我们心目中桥的形象不大一样,但却已具备了桥的功能,可以称之为桥的最原始形态。最为简便的跳礅是在河中放置几块石头,讲究一点的,稍对踏石加以修理,使其稳固平实。
鸿尾碇步桥就是这样一座简单而别致的桥,它位于鸿尾乡鸿尾村,始建年代不详。据村民猜测,可能是晚清所建。一路欢歌的源里溪走到鸿尾村拐了个弯,水流变得平缓温柔,溪面开阔。溪对岸留下一片宽阔的滩地。碇步桥如一条长蛇,横躺在源里溪和滩地之间。古时,这是鸿尾和外界的通道,现在,碇步桥下游已建有公路桥,但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还是更愿意走这座古老的桥。全桥50个石墩,长约40米。其中从靠村这一端的第四墩开始架近2米长、50厘米宽的石梁,梁下方不设石墩,以使水流通畅。石碇上部呈长方形,排列规整。远远看去,碇步桥就像是钢琴上整齐的琴键,而走在上面的人们,就如一个个跳动的手指。走在这样的桥上,心里面会升起一段动听的旋律,步子也不自觉开始雀跃。
最四平八稳的桥——十四门桥
十四门桥位于上街镇榕桥村,又称榕桥,横跨旗山可溪,桥东西走向,为石构平梁桥,全长约100米,宽1.8米,十三个船形桥墩,十四个孔道,故称十四门桥。桥面各用两块厚约50厘米的石板条平铺,石板上刻有许多铭文。第一孔石梁北向铭刻有“元丰二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为模糊不清),据此可知,桥北宋元丰二年动工,元丰八年才竣工,历时七载,工程之大可见一斑。十四门桥留存至今,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供人跨溪涉水的最初目的,而以富有考古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物而名闻遐迩。然而,其建造者林居广却少有人知。
林居广是唐末五代开闽都统使、六桥林始祖林硕德之六世孙。兄弟几个均享有高官厚禄,但他并不因为有钱有势而盛气凌人。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深受乡人的爱戴和敬重。
《八闽旗山志》记有这么一个传说:宋时可溪之上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渡。有一次清明节,乡绅林居广祭扫先人祖墓——鸭姆墓,途经渡口的时候,正好渡船刚刚离岸,林居广叫船回来,称自己赶时间,谁知舟子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他:“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居广听后非常气愤,一把把肩上扛着的祭祀品放在地上,许下心愿说:“我马上回去筹备建桥。”不久十四门桥即开始建造。
这个传说把建桥的动机归结为一语之愤,当然与林居广热心公益事业的初衷不合。桥址缘溪一带古称溪源,为上街乡民劳动、生活频繁往来之地。作为必经之道的可溪,不但直接受闽江潮起潮落的支配,而且也受源自永泰、闽清群山汇集而来的溪流影响,一旦山洪暴发,舟楫穿梭两岸间,时刻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为解除乡民烦忧,方便生产耕作,林居广慷慨解囊,独资创建十四门桥。现存有一段十四门桥桥面宋代铭刻,谓“兴采里林居广与室中陈二十一娘,同发心舍造石桥一十四门,上报四恩□□,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可与建桥历史相印证。
古往今来,十四门桥与邻近的自然山川、古镇街市声气相和,构成天然旖旎的风俗画卷,堪称闽都胜迹。明代郑元韶过十四门桥,有诗为证:“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
最缠绵的桥——合浦桥
合浦桥,又名下浦桥,位于南屿镇新联合浦村。源自旗山南麓的锦溪之水,由西向东川流不息,纵贯南屿古镇后在新桥头分道扬镳,一条向西环绕水西林,经元峰村而汇入闽江;一条向东经江口村而注入大樟溪。在这盘桓曲折十余里的河流之上,横跨着十多座沧桑古桥,如白士桥、彩凤桥、三叉桥、合浦桥等,古趣横生,风韵迷人。合浦桥就是其中一座最富特色的石桥。
合浦桥始建于宋代,南北走向,平梁石墩结构,全长20米,宽2.5米,两桥墩三孔道。桥的南端长着一棵古榕,最让人称奇的是,桥北端与南向石礅中也长着一棵古榕,根须发达,活似地龙,贯通全桥,支撑着古石板。桥与树之间紧密交缠,已难分彼此,两株古榕相向而立,一起经历了数百年风霜,苍翠蓊郁,枝干纵横交错也似结连理。也许这里是最适合谈恋爱的地方,即使是不谙世事的年轻情侣,在这里也能很轻易地领悟到什么叫做“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什么叫“不离不弃,生死相许”。
桥旁有松、竹、梅“三友”一丛,几经枯荣,至今依然茂盛。树下建有一座小庙宇,供奉闾山狮公仙师。传说明代尚书黄镐当年晋京考试,路经此桥,受神明点化而高中进士。传说的力量让这座小庙至今香火不熄,延续着人们祖祖辈辈的期望。
最贴心的桥——廊桥
福建日照强烈,又多风雨多山洪,聪明的工匠为了方便民众,创造了带有廊屋的木桥,这种形制特殊的廊桥,不仅可供过往行人躲避风雨,小憩片刻,还能增加桥的重量,以抵抗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击。
位于廷坪乡流源村的龙津桥和位于白沙镇联坑村的远济桥,都属于廊桥。它们都凌空横跨在激流之上,峭壁之间,全用木梁交插支撑,不用一钉一铆。廊屋为单檐歇山顶,抬梁木构架。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桥身显得特别轻盈,似展翅欲飞的鲲鹏,又如连接天地的彩虹,给美丽的自然山水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两座桥均建于清代,桥匾保存完好,从中我们不仅能了解造桥的时代、背景,还能体会到造桥者济世救人的抱负,悲天悯人的情怀,精工的书法也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最激情的桥——鼓响桥
鼓响桥位于荆溪镇关中鼓响村南,始建于元代,清乾隆时重修。全长约21米,宽3.4米,桥中心离水面20余米,属于石构单孔拱桥。1992年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建在悬崖峭壁间,溪流在桥下形成三个阶梯落差,流水隆隆,响遏行云,走在桥上,似乎有千军万马冲杀了过来,胆小者心生寒意,胆大者则有“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满腹豪情,鼓响桥也因此得名。(■ 曾致远 朱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