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请柬想开去

内容更新时间:2007-02-15 10:25:31来源:闽侯乡音报

■  卓正道

      改革开放,应该说不管城市乡村人民生活都普遍提高了。可喜可贺的事儿也就显得多。于是传递信息联络感情的请柬便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不管春夏与秋冬请柬都在漫天飞舞,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一个家庭平均说来一年收十几张请柬应该说不算多的。就连我这样的“破落”之家,难得人们也还念念不忘时时记怀呢。这不,就在我着手写这篇短文的前几天,我的二姑又送请柬来了。看着那烫金的喜字红帖,我的心“格登”一下,又要破费了。记得去年正月里五表弟刚办完婚宴,冬季时设弥月酒,现在不用说是为了小表侄庆贺周岁了。唉,这还不完的人情债。
      “姑,又办什么酒呀?”我明知故问。“估计这次能剩余多少?”我对姑姑是--胡同里赶猪不拐弯。她说过,去年两次办酒“盈利”近七千元。
      姑抿嘴一笑:“去哪剩余呀,只不过想把扔出去的捞回来。”看来她也学乖学明白了:不是剩余不是赚,仅是“捞回来”而已。原来大操大办者也有苦衷!
      扔出———捞回,捞回———扔出,形成恶性循环。你办他办我也办,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想亏,谁也都想“争口气”,反正要费尽心思想着法儿变着花样儿捞回来。你追我赶争上游,婚宴、丧宴、乔迁宴、寿酒、喜酒(如考上大学、升官发财等)、生日酒......名目繁多。笔者所处乡村既偏僻又落后,但每户农家一年之内在酒宴上花销少则也要几百元上千元,多则数千元不等,以致年年脱贫年年穷,更多人的生活还仅停留在温饱线上。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更多地都花在“人情”上,倘有个天灾人祸只能求亲告友央政府,发财致富的蓝图付诸东流;怨声载道自认倒霉却又回天乏术,脸朝黄土背朝天苦撑苦熬。长此下去,脱贫致富只能是画饼充饥纸上谈兵!
      由此想起老辈人常说,过去日子穷是穷,但“债”却是可估算的,办酒除婚宴有收“情”(钱)外,其余的就少有人问津,偶尔有富裕人家为父母办寿酒,那也是儿女为传好名声,因此一律没收礼,参宴者只要放几串鞭炮,拜祝一番便可入席。
      由此不由想起大街小巷走村串户的叫花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道尽甜言蜜语再搭辛酸史,不外为广辟财源弄点钱,只是这些人不够体面上不了席。而新时期的乞丐———大操大办者尽管手握绿色通行证,但其目的照样是让人们施舍,照样是为填补“经济亏空”从中“捞”一把,只是捞得名正言顺,没人敢当面唾弃论长短。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我请你你请我,最终是等于自己办酒席给自己享用,人人都是输家。虽说谁也不想亏其实人人都亏,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且办越多请柬发送越多,欠别人的情也就越多。看似马马乎乎还过的去,其实背着一身债。为顾一张皮,日后只好砸锅卖铁去偿还……因为如果无力偿还还不偿还,就会断了亲友情、乡亲谊。
      要想杜绝这股办酒风的滋生蔓延,最好的办法就是订立乡规民约,给违规违约者处以几倍于酒宴钱的罚款,使其无利可图。党员干部更应以身作则,让人们知道致富要靠勤劳。其次,就是抹下脸来不去应酬那些不必要的应酬。那些无聊而虚伪的情该断则断不含糊,省下钱发展生产。再则,倘有人出来搞“赔本生意”,该庆贺的事儿尽量不兴师动众不张扬。尽量把范围缩小,仅邀三五好友至情内戚聚聚会,不但能收到欢乐气氛,而且又能给人警醒,给人榜样。如能这样,何愁不能遏制这不良习俗办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