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祭灶节

内容更新时间:2007-02-15 13:14:58来源:闽侯乡音报

■  陈  燕
      本报讯  农历十二月廿四,是我国传统的祭灶节。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但许多人总觉得现在的祭灶节不如过去热闹了,尤其是城市居民,对过祭灶节更是有些淡漠了。原因可能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祭灶节的企盼降低了,但在农村或者在一些老年人的眼里,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
      11日,记者走进一位普通人家,真实体验一回传统的祭灶节。这一天,甘蔗五福村的程依姆可忙坏了。从街上买回甘蔗、荸荠、灶糖灶饼等后,程依姆就在厨房里忙开了。她先是把厨房从上到下彻底地打扫了一遍。连灶上那口黝黑的大铁锅也被她取出,拿到小天井里,倒扣在地,用锄头将锅底的锅灰刮个干干净净。忙乎到下午近四点,她家的祭灶仪式开始了。程依姆把甘蔗、荸荠、灶糖灶饼、腐竹、线面、年糕等十样素菜摆在灶台上,外加三盅茶和十盅红酒,当然少不了一对红烛。这一切摆弄停当后,程依姆虔诚地点燃红烛,焚上三柱香,面对灶台拜了三下,口里念叨着灶公灶妈保佑全家之类的话。而后程依姆将灶后高墙上的灶公灶妈像揭下,用火把它烧了。她说,这样灶公灶妈就上天去了。祭灶完毕后,程依姆马上就把新的灶公灶妈像贴了上去。最后点燃了一串鞭炮。


      据县文化馆的副馆长潘仰光介绍,旧时闽侯祭灶有“官三民四科提(疍民)五”的说法。也就是说,清代当官的满族人,于农历十二月廿三祭灶,一般老百姓于廿四祭灶,水上疍民于廿五祭灶。传说,家家户户都有灶公灶妈,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检察使”。祭灶日都要回灵宵殿向玉皇大帝汇报户主一年间的善恶情况,以定奖惩。因此,每家每户都要在灶公灶妈动身前,设宴为其送行,以求他们上天说好话。俗谓:“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祭灶时要供以灶糖、灶饼、甘蔗、荸荠、红枣、蜜饯及其它果品,焚香点烛祭拜。各家祭灶完毕,必将旧的灶君像撕下来火化,燃炮仗,称“送神”,次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又要置香烛、果品,贴上新的灶君像,迎接灶君回家。在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化装面具)给外孙、外孙女。旧时医术不发达,迷信的人认为戴上花面壳能使瘟神见不到儿童的真面目,可以辟邪。现在举行的祭灶仪式和旧时的仪式有些细小的差别,但在节日全家欢宴的风俗仍然存在。灶糖、灶饼改称“年糖、年饼”,花面壳仅作为春节儿童玩具。
      潘仰光还介绍了我县过年的风俗习惯。农历年终最后一天,又称“晦日”,俗称“三十盲暮”、“过年”、“做晦”,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我县的习俗,过年前全家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谓之“筅堂”。此举旨在卫生清洁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扫去一切晦气,保佑一家来年平安吉利。过年前,女婿要给岳父家送礼物,称为“分年”,以表孝心。过年这天,在外的亲人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团聚,户户杀鸡宰鸭蒸年糕。除夕夜一家团圆吃年夜饭,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守岁。同时要蒸好白米饭,贮在饭甑中,插上红筷子、四季花,谓之“供晦饭”,俗称“隔年饭”,供于案前“辞岁”,亦称“谢年”。除夕所备的隔年饭与菜肴要能给全家人吃到正月初四“开假” 。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俗称“春节”。除夕午夜刚交,家家户户焚香燃炮。初一 早,人人穿新衣,开门燃放烟花。早餐吃太平面,祈求“太平如意,福寿绵长”。太平面即鸭蛋和线面。闽侯人称鸭蛋为“太平”,方言“鸭”与“压”、“蛋”与“乱”谐音,用鸭蛋寓意把乱压下去。线面是长寿的象征。这一天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煮的“隔夜饭”,讨个吉利“年年有余”。这一天,大家走访亲友互道恭喜,作揖拜年。小辈须向长辈拜年。没钱也有桔,长辈给予小辈的一般都是压岁钱,至少也有桔子。节庆时间从初一开始,到初三结束。初四开假,各行各业照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