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尾乡奎石村:小工艺品铺就致富路
内容更新时间:2006-12-25 13:25:02来源:闽侯乡音报
12月23日,鸿尾乡奎石农场里,房前屋后,到处是古香古色的花瓶、造型别致的花篮等工艺品的半成品,村民叶丽榕正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边忙着手工活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以前每到农闲的时候,我们就闲着没事干了,冬日里,几个街坊邻居就是搬了条凳子晒晒太阳闲聊,有的就围着麻将桌和扑克牌消遣度日,自从村里有了厂子后,我呆在家里也能赚钱了,每个月七八百元左右的收入不说,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
奎石村地处316国道沿线,交通便捷,是我省著名的“工艺品之乡”———鸿尾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人口2800多人,总面积10926亩,其中山地多耕地少,工艺品生产是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是我县首批双百工程示范村。
“工艺品加工不分时间地点,不分男女老少,我们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地转移。如今在奎石村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就怕懒的人,只要肯干都能致富。”奎石村支部书记黄恒銮告诉记者。
以前,黄恒銮发现多数村民在农闲时节没事做,爱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消遣度日,既浪费时日又无经济收入,而许多村民更是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到各地过着艰辛的打工生活。为充分发掘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发家致富,他和村两委班子一方面积极动员村民们从事工艺品加工业,另一方面利用316国道便利的交通条件,平整荒地,建成牛头山工业小区,吸引工艺品加工厂落户当地。云飞、富盛、盛柏深等几家手工艺品加工公司相继落户牛头山后,带动了奎石及周边村劳动力的就业,使农民逐步由农业向手工业发展,使他们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生活条件。工艺品加工生产让奎石村农民实现了生活宽裕的目标。
“像我这样,计件工资,做熟练了,一天赚三四十元没问题。”
“这样不用出远门,也能让我们这些丢不下家里老人和小孩的妇女赚些柴米油盐钱。”
“比种田划算多了,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照看小孩子。”
“如今在村里,再也看不到没事聚在一起闲聊、打麻将的了” ……
围坐在一起的农妇们一边忙着手工艺品的加工,一边聊着。
一个多月前,一箱箱的圣诞饰品从奎石村运到欧美各地,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也许不会想到,他们家中摆设的圣诞树、圣诞老人等饰品,可能就出自闽侯一个普通乡村的农民之手。
奎石村地处316国道沿线,交通便捷,是我省著名的“工艺品之乡”———鸿尾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人口2800多人,总面积10926亩,其中山地多耕地少,工艺品生产是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是我县首批双百工程示范村。
“工艺品加工不分时间地点,不分男女老少,我们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地转移。如今在奎石村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就怕懒的人,只要肯干都能致富。”奎石村支部书记黄恒銮告诉记者。
以前,黄恒銮发现多数村民在农闲时节没事做,爱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消遣度日,既浪费时日又无经济收入,而许多村民更是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到各地过着艰辛的打工生活。为充分发掘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发家致富,他和村两委班子一方面积极动员村民们从事工艺品加工业,另一方面利用316国道便利的交通条件,平整荒地,建成牛头山工业小区,吸引工艺品加工厂落户当地。云飞、富盛、盛柏深等几家手工艺品加工公司相继落户牛头山后,带动了奎石及周边村劳动力的就业,使农民逐步由农业向手工业发展,使他们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生活条件。工艺品加工生产让奎石村农民实现了生活宽裕的目标。
“像我这样,计件工资,做熟练了,一天赚三四十元没问题。”
“这样不用出远门,也能让我们这些丢不下家里老人和小孩的妇女赚些柴米油盐钱。”
“比种田划算多了,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照看小孩子。”
“如今在村里,再也看不到没事聚在一起闲聊、打麻将的了” ……
围坐在一起的农妇们一边忙着手工艺品的加工,一边聊着。
一个多月前,一箱箱的圣诞饰品从奎石村运到欧美各地,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也许不会想到,他们家中摆设的圣诞树、圣诞老人等饰品,可能就出自闽侯一个普通乡村的农民之手。
(本报记者 王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