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与书“结缘” 廿载杏山传香

内容更新时间:2025-04-25 07:55:33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陈堡

         在闽侯县上街镇,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文化使者,他著作等身,迄今为止出版书籍字数超过1200万字,涉及专著词典、教辅读物等;他用二十年的时光,前后出资数十万元,创立了藏书6万余册的乡土书馆,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撑起一片书香天地。他就是杏山书馆的创办者,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林玉山。

一生与书“结缘” 廿载杏山传香

林玉山的毕业论文——31万字的《汉语语法学史》,在1983年出版时获高度评价,稿费达到了千字10元。林若野 摄

一生与书“结缘” 廿载杏山传香

    林玉山参与编撰的汉语大词典,全书共13卷,字数达5000余万。林若野 摄

一生与书“结缘” 廿载杏山传香

    阅读之余,作读书笔记是林玉山长年养成的好习惯。林若野 摄


贫寒童年书相伴  求知火种心中燃

         1943年,林玉山出身于上街镇一个普通的农家,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一家 17 口人的生计,仅靠父亲在福州替人经营纸行赚取3%的佣金维持,日子过得颇为困苦。

         然而,困境并未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在林玉山看来,同家人相比,他无疑是最幸运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推广教育,大力推行一系列减免学杂费的政策,这些举措如冬日暖阳,改变了林玉山的人生,让他得以顺利就学。

         而上街地区的文化馆,更是他童年的珍贵“宝藏”。一放学,他便飞奔至文化馆,如饥似渴地阅读,经常看到关门。小学毕业时,馆内藏书他已基本读完。书本为他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也在他心底种下了与书相伴、传播知识的种子。

         “到高中即将毕业时,父亲托人为我找了一份会计的工作,我始终不同意,坚持要考大学。”林玉山说,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于1961年考入了厦门大学中文系。考上大学后的林玉山,获得了每月固定11元的助学金,他拿出8元作为伙食费,余下3元除了部分寄回家,大多数都被他拿来购置书籍,从中汲取新的知识。

         “我们那届中文系才招了一个班40个人。彼时,国家对大学生是非常重视的,除了助学金外,校长王亚南先生还把他翻译《资本论》的稿费贡献出来,用来支付厦大师生的讲义及教材费用。”林玉山回忆道,他告诉记者,这份国家和师长给予的关怀,让他一生心中都充满了感恩,也立志一定要回报社会。


求知路上攀高峰  退休办馆续书香

         大学毕业后,林玉山原本被分配到福州军区政治部或外文出版社。奈何人生的轨迹总充满变数,因一些客观因素,这个计划未能如期实现 ,他只能暂时搁置期待,选择留校,一边参与校内报刊和杂志的编撰,一边耐心地等待新的机会。直到1968年,他终于迎来新的工作分配,前往贵州省晴隆县的一家厂矿子弟学校任教。

         “这是一家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那时候,有不少像我一样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基层工作,觉得到这里是‘大材小用’,颇有些情绪。我却感觉挺安然自在的。”林玉山笑着说。在校期间,他完成教学工作之余,也没有放弃继续读书学习。十年后,国家恢复高考,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林玉山考取了上海的一家高校的研究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

         在沪期间,林玉山充分利用各校交流研讨的学习机会,不仅深入学习语法修辞专业课程,还广泛涉猎音韵训诂、方言词汇等多领域课程。三年研究生生涯,他几乎通读了上海所有汉语语法著作,前后撰写了3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他的毕业论文——31万字的《汉语语法学史》,在1983年出版时获高度评价,稿费达到了千字10元。同年,著名作家路遥的《人生》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稿费也是千字10元。

         此后,林玉山回到福建新闻出版局工作,受聘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先后担任该校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在学术领域中不断深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参与了《汉语大词典》的编撰,主编了《中国语法思想史》《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世界语言学史》等丰富的著作,撰写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学术圈产生了广泛影响,促进了中国语言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发展。每一个挑灯夜读的日子,每一篇精心撰写的文字,都是他追求知识、攀登学术高峰的见证。

         2005年,本可安享退休生活的林玉山,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文化建设。他想起儿时文化馆给自己带来的深远影响,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毅然决定创办杏山书馆,希望能为家乡的人们重新搭建起一座知识的桥梁,让书香再次弥漫在这片土地上。


风雨坚守二十载  书香润泽众人心

         建馆之初,困难重重,但林玉山从未退缩。他四处奔走,积极寻求各方支持。党和政府给予了他有力的扶持。

         “2005 年建馆时,福州市委、市文化局都派人参会祝贺;建馆十周年期间,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照南也赋诗‘杏坛讲授典籍珍,山水襟怀惠民心,书海阅读增智慧,馆香街巷更斯文’作为祝贺;此外,上街镇党委和文化站也始终关心支持书馆,二十年如一日为我们办实事。”林玉山说。

         媒体的关注也为图书馆发展助力。建馆时《福州晚报》全面报道,随后《光明日报》《福建日报》《新华电讯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纷纷跟进,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等也进行了报道,让杏山书馆逐步走进了大众视野。

         从建馆10周年时的4万本藏书,到如今的6万本,杏山书馆藏书不断丰富,每一本都承载着林玉山对知识传播的执着追求。在二十年时间里,杏山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汇聚地,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2015年3月20日,林玉山给上街和新峰两社区高中生赠送自己主编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110 本,2017 年,新峰社区建立家风家训馆,社区向林玉山求助,他二话不说,购买上千本图书;2019 年,林玉山联合上街镇、福建工程学院和六桥林氏文化研究会开办公益国学班,他亲自编写国学讲义并授课,还评选出优秀学生给予奖金。2024年6月,林玉山给闽侯县图书馆赠书173本。

         “读书、买书、写书、办书馆,我这一辈子和书结缘,感觉书籍在人生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当代的年轻人要牢记‘广泛读书、打好基础’这八个字,这是我对他们的勉励,也是期许。”林玉山说。二十年坚守,他以一己之力汇聚各方力量,让杏山书馆散发迷人的书香,照亮了许多人的求知之路,用行动诠释着对家乡、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一生与书“结缘” 廿载杏山传香

林玉山用自家老宅建起的杏山书馆。林若野 摄

一生与书“结缘” 廿载杏山传香

铺满桌面的书籍堪堪达到林玉山一生著述的四分之一。林若野 摄

一生与书“结缘” 廿载杏山传香

读书笔记。林若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