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 开中日史前 “流” 光
内容更新时间:2025-03-14 08:08:39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日本《中国纪行》杂志社一行参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陈宗兴 摄
本报讯 “今后,我打算结合日本绳文时代遗址与出土文物的特征以及福建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出土文物之间的相似性,探讨海流如何促使人群抵达日本的可能性,同时融入福州与琉球的交流史,努力通过出版、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让更多日本民众了解这一历史脉络,从而前来中国旅行交流。” 3月5日,即将结束在福州市的参访行程的日本《中国纪行》杂志总编辑川田大介说。
2月26日至3月5日,日本《中国纪行》杂志社参访团走访福建福州、闽侯、平潭等地,探访深厚的人文底蕴与风土人情,揭示福建与日本的历史文化渊源。首站他们就来到了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沿着展陈动线先后走进文物展厅、考古遗址厅。“福建海洋文化从这里开始”几个大字率先映入眼帘,遗址厅内展出的19座墓葬、5座陶窑、2条壕沟等,参访团直观地感受五千年前昙石山人的生存状况和原始风貌。
那么《中国纪行》杂志社参访团为何会选择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作为参访点呢?采访中,川田大介给出了解答。他告诉记者,此前,他参观了日本各地的许多绳文和弥生时代的遗址和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日本有来自中国东南海岸的人口流动现象,而中日史前海洋互动的假设,尚待进一步研究验证,这些历史对于中日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有着积极意义。
“这之后,我听说了中国福建省有一处昙石山遗址,是福建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与南岛语族及日本都渊源深厚,就想借着这次参访的机会亲自来了解下。” 川田大介说。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时,他和同事们参观了复原的昙石山人,看到的是一幅与日本少数民族阿伊努人十分相似的面孔,令他们十分震撼。他们觉得,阿伊努人与昙石山人的脸很相似。而在日本,长期以来,阿伊努人一直以与琉球人有很多共同点而闻名,不仅在他们的脸上,还在纹身、拔牙等习俗上。可以说,自古以来,福建省与日本就有很密切的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
今年是昙石山遗址发现71周年。1954年1月,闽侯县昙石村村民为修筑闽江防洪堤坝,在昙石山上取土时偶然挖出了许多形状古旧的坛坛罐罐,“昙石山遗址”这一处距今约4000—5000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遗址由此重见天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该遗址共出土各种陶器、石器、骨角器、贝器、玉器等重要文物数千件,此外,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墓葬、灰坑、陶窑、灶等重要遗迹以及陶片、贝壳及动物遗骸标本等,这些文化遗迹和遗物等考古资料,反映出昙石山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这也让昙石山遗址成为福建史前文化的标尺,成为目前福建省唯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项目,影响广泛而深远。
昙石山遗址的海洋文化特质与日本绳文时代(约1.6万—3000年前)沿海人群的贝冢习俗具有可比性,记者了解到,在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中,出土了一具新石器时代的25岁左右年轻女性头盖骨,其中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其特征与日本绳文人(日本列岛早期居民)的典型特征相符,该头盖骨存在一种被称为“日本人骨”的裂缝特征,这一特征在绳文人后裔中较为常见。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研究显示,现代日本人约有15%的基因源自绳文人。
“参访中,125号墓葬中出土的‘中华第一灯’,昙石山遗址与日本绳文人、琉球人早期墓葬中均发现拔牙现象……这些尚未建立直接考古学证据的信息,都让我们惊叹不已。” 川田大介说。他表示,日本九州岛是日本先民的重要起源地,从海流的走向来看,九州南部对面的海域正是福建和台湾近海。因此,他觉得日本的先民,可能是从福建和台湾近海顺着洋流到达日本列岛的大陆居民。相信随着考古学家们对昙石山等史前遗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会有更多与此有关的重要线索。
作为参访团特邀文史翻译,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陈晴也表示,昙石山文化与琉球贝冢文化的比较研究,正待中日学者携手并进,通过联合考古、档案数字化共享等方式实现突破。
此外,参访团一行还寻访福州开元寺、元帅庙,在香火氤氲间感受民间信仰的鲜活;闽安古镇迥龙桥的石拱倒映江面,巡检司衙署的残垣诉说着海防往事。“我们杂志还深入探访福州,当然不会漏掉福州地道的美食。鲜美的佛跳墙、弹性十足的鱼丸、酸甜可口的荔枝肉……此外,我还品尝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菜品,例如用茉莉花作为辅料的油炸虾。”《中国纪行》杂志编辑孟莹表示,福州人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令人印象深刻,美食也将成为重要内容纳入杂志内容中。
新闻链接〈〈〈
据悉,日本亚洲太平洋观光社旗下的《中国纪行》是日本唯一专门报道中国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社会风情的季刊杂志,在全日本主流图书发行渠道上架。此前已出版“妈祖传说”“黄檗宗和隐元禅师”等特辑,成为日本前往中国旅游的必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