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资料“安家” 传承历史文化

内容更新时间:2025-02-28 08:00:02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陈堡

考古资料“安家”  传承历史文化

工作人员将考古资料“入档”。林若野 摄

       本报讯 日前,闽侯县档案馆迎来了一批意义非凡的“客人”——昙石山遗址考古资料。在征集资料的现场,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整理、登记这些珍贵的档案,每一份资料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大家眼神中满是专注与珍视。

       昙石山遗址作为闽侯地区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数千年文明记忆,在历史、文化及学术研究领域地位非凡。此次征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样,从详细的考古发掘报告,到专业的研究论文,再到记录遗址风貌的珍贵图片,全方位展现了昙石山遗址从发现、发掘到研究的历程,为后人留下了闽侯县探索史前文明发展脉络的关键线索。

       2月21日,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走进闽侯县档案馆,探寻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独特魅力与重要贡献。刚踏入馆内,便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仿佛时间的长河在这里缓缓流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档案馆内丰富的收藏令人惊叹,一间间陈列室里,摆满了各类档案资料。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黑白的、彩色的,它们整齐地排列在相册或展架上,像是岁月的眼睛,见证着闽侯的发展变迁。有展现闽侯古老街巷风貌的照片,狭窄的石板路、古朴的建筑,让人仿佛能看到曾经街头巷尾的热闹场景;还有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泛黄的纸张上,文字记录着先辈们奋斗的足迹。这些资料种类繁多,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记者了解到,闽侯县档案馆的发展历程同样令人瞩目。自1959年1月成立以来,县档案馆历经三迁,如今的新馆于2011年在市民广场东面动建,2014年8月投入使用,新馆按县级一类档案馆建设标准要求,总面积达6390.27平米,建筑面积能满足未来30年发展需求。馆内设施完备,库房、办公及功能用房一应俱全,特别是库房内还配备有电动密集架、恒温恒湿系统、高压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先进设备保障档案安全。馆藏丰富,涵盖134全宗,各类档案数量众多,数字化率约99%,为档案管理和利用提供了便利。

       2021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其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档案人,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以档案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这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必须坚持的‘四好两服务’。”县委办公室室务会成员,县档案局(馆)长李益钗说。

       未来,闽侯县档案馆将持续拓展征集渠道,收集更多地方特色档案资料,丰富馆藏资源,深入开发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馆传承社会文明的作用,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把保存的有价值的历史档案资料,包括红色档案、迁台记忆档案、侨批档案、族谱等资料,向闽侯县档案馆送存。县档案馆会提供扫描,数字转化等技术支持,并将永久保有数据成果。”李益钗表示。

       对于每一位闽侯人来说,县档案馆不仅是档案的宝库,更是记忆乡愁的温暖港湾,无论走多远,那份对家乡的眷恋都能在这里找到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