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载烟火人生 手工汤圆香满巷

内容更新时间:2025-02-14 08:05:04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陈堡

42载烟火人生  手工汤圆香满巷

每天早上9点多,老李和75岁的老伴都会在小方桌前开始包汤圆。两人配合默契,动作娴熟。林若野 摄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因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故而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汤圆象征合家团圆,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在甘蔗街道,有一家元宵汤圆老店,这家店从1983年开张,至今已有42载的岁月沉淀。2月11日,记者走进老店,探寻它背后的温暖故事。

退役军人卖汤圆

一干就是四十年

       “1983年,我刚从部队退伍回来,正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政府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鼓励百姓经商。”当天,回忆起往昔,今年73岁的店主李仲榕感慨万千。有了政策的支持,大家都跃跃欲试准备创业,可老李夫妻既缺本钱,又没经验,一时犯了愁。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李和一个尚干人攀谈时,听他抱怨说县城里都没有汤圆店,来此务工都吃不到一口家乡味。“卖汤圆成本较低,投入也少,也许我们可以试试。”老李夫妇这样想着,便立刻着手准备投身此行。

       想法虽好,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当时县城本地人没有吃汤圆的习惯,故而会做汤圆的寥寥无几。无奈之下,老李夫妻从市区买来现成汤圆,一家人边品尝边琢磨制作方法,就这样现学现卖,摆起了小摊,吸引了不少祥谦、尚干、青口等七里地区的人来品尝。

       “潮湿天气面团易发酵变酸,需放在干燥环境保存等”“包馅时,将面团轻力按压出小碗形状,放入馅料后再收口搓圆,这样口感更好”“面团粘手,在手上沾一些糯米干粉就能有效防止”……这些外乡人不乏有做汤圆的“行家里手”,他们边吃边传授经验,这人提个建议,那人教些方法,老李都一一记录下来,逐渐积累起了手工制作汤圆的技巧。

       “在最初的7年里,我们的汤圆每碗10粒仅售3毛钱。到了1993年,甘蔗县城旧城改造,路两边新建起房屋和店面,我们有了自己的店铺,这时候,汤圆价格变为1元一碗。”老李笑着说,那之后,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汤圆价格日渐攀升,但他坚持平价,至今也不过根据咸甜口,卖到12元和10元一碗。

       如今,每天早上9点多,老李和75岁的老伴便打开店门,打扫完卫生后,坐在小方桌前开始包汤圆。两人配合默契,动作娴熟。从早到晚,不时都会有塑壳关顾,每日能卖出1000粒汤圆。而到了元宵节,购买汤圆的人更多,差不多是平常的3倍。

坚持纯手工制作

平淡之中有真情

       “当年刚开始做生意时,县城里像样的店铺都没有,如今变化翻天覆地,发展实在太快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做这些传统手艺,我们能多做一天是一天。”在与记者交谈时,老李感慨道。

      老李心中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继承。这看似简单的手艺,在他手中传了四十余年,做起来早已熟能生巧,如同享受一场轻松的游戏,没有烦恼与负担,满是惬意。

       “我们的汤圆都是纯手工制作,新鲜、纯天然、无添加剂,口感绝佳,是实实在在的好汤圆。”提起自己制作的汤圆,老李满心自豪,经他包出的汤圆,颗颗饱满,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四十多年来,老李夫妻始终坚守着小店,每晚12点才关门,除了春节,几乎是从不间断。他们的善良也赢得了顾客的真心喜爱。在他们家楼上租住了7、8年的租客小吴,就是因为钟情于他们家的元宵,才选择住在楼上。期间,小吴曾因腰椎间盘突出卧床休养,老李夫妇像亲人一样照顾他,每日给他送饭直到亲人赶来,这些都让小吴倍感温暖。

      老李夫妻做生意态度极好,顾客哪怕只要5粒汤圆,他们也热情售卖,从不勉强客人。这种简简单单的安逸生活,正是他们一家所追求的,就像碗中的汤圆,无须过多修饰,白白软软,代表着清白雅正,淡淡的糯米香、馅料里的咸甜滋味,只有品尝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清清淡淡,这便是生活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