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 “漆”彩人生
内容更新时间:2025-02-07 07:59:58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奥 陈世荥
周润达正在制作漆器。林奥 摄
本报讯 去年12月,“2024福布斯中国杰出匠人TOP100入选名单”公布,在闽侯县定居20多年的周润达顺利入选。日前,记者走进周润达的工作室,探寻这位杰出匠人的“漆艺”人生。
从油画转学漆艺
20余年坚持创作
上灰、打磨、操饰、推光……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再用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一块简单的木胚便在周润达的手上完成了向漆器的转变。
“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时,美术学院只有三个专业,油画、国画还有装饰。装饰班里有一个月的漆画课,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大漆。”周润达说。在学习过程中,周润达发现漆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和金银铜铁等各种材料融合,在结合后产生不同的美感,这是其它创作材料难以具备的特性,而且漆还可以被塑形。所以,在深思熟虑后,周润达放弃了油画这条道路,直接转向漆艺。
2000年,周润达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此后20余年他就一直生活在闽侯,同时进行漆器创作事业。周润达告诉记者,福州的气候对制作漆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湿度,可以让漆器尽快地完成阴干。
“漆反映了中国8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因为漆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面貌,这也是我多年能够坚持创作漆器的原因。”言语中,周润达对于漆艺的欣赏与喜爱溢于言表。
创作风格多样化
新理念赋予新生
漆艺从业者形容漆是“百里千刀一斤漆”,意思是要往深山走100里路,在漆树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再加上制作漆器的100多道程序,一件漆器的形成,背后凝结了匠人们的心血。
走进周润达的漆器生产车间,遍布着他多年来的“心血结晶”。其中,一个类半圆柱形状的大件漆器十分吸引眼球,成品是可以利用绳索从天花板上吊下的桌子。周润达说,大件漆器家居用品,乃至大件漆器的制作,在国内外市场都不多见。
车间的楼上就是漆器展厅,一部分空间展示更加面向市场的漆器制品,从成套的屏风、桌椅,到精致的漆盘,每一件都兼具实用与艺术美感,另一部分则摆放着更具周润达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
“我不认为漆器一定要符合什么样式,漆器对我来说是艺术的载体,我们可以用新生理念赋予器物新生。”周润达说。
探索漆艺品牌化
致力向国际推广
“战国时期还是青铜器的时代,人们对光滑的材质非常向往,因此漆器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十分流行,像马王堆中出土的漆器,在当时是象征高贵的物品。”说到这,周润达的神色流露出惋惜,“可惜到宋代后,漆器就基本上被瓷器取代了。我一直在寻找漆器在当代的出路。”
谈到漆器推广,周润达认为,李子柒拍摄的漆艺视频轰动全球,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漆器,这是非常难得的事。而他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向国际市场推广漆器,多年来,他对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漆器产业状况了解匪浅,也接触过西方国家的知名品牌,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漆器。在这个过程中,周润达深刻地意识到中国漆器技艺的独特与珍贵。同时,周润达也看见了漆器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坚定了品牌化才是打开这个市场最好的“利器”。
“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后各方面趋于稳定的时期,所以我认为未来30年是文化产业复苏的时代。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融合,打造面向更广阔市场的漆器品牌,让更多人欣赏到中国的传统技艺,同时让非遗技艺继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周润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