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桥焕“新生”

内容更新时间:2025-01-24 08:42:11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千年古桥焕“新生”

修缮中的十四门桥。项目方供图

       本报讯 “疏松绿竹拥村原,跨岸桥通十四门。水浅沙明飞白鹭,夕阳溪色近黄昏。”这首明嘉靖丙戌科状元龚用卿的七言绝句,描绘的正是位于上街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这座据说始建于唐代,再修于宋代的古桥,千百年来不仅是联结可溪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承载着当地百姓深沉炽烈的乡愁。

       2023年9月5日晚,一场因为台风海葵而引发的洪水,令这座千年的古桥遭受“重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对古桥灾后情况的勘察及修复方案的研究、设计后,于2024年9月启动了闽侯十四门桥修缮项目。目前,十四门桥修缮已经接近尾声,计划报送相关文物部门验收,并在不久的未来重获“新生”。

组织修缮

古桥保护进行时

       “只要十四门桥一修好,我就要到桥上去走走,与这座陪伴我们长大的石桥‘重逢’,这也是乡亲们共同的心愿。”日前,提及还处于修缮中的十四门桥,榕桥村民吴老伯感慨地说道,言语中,他对于古桥的维修进度格外关注。

       吴老伯口中的十四门桥,长约100米,桥面宽约1.8米。全桥横跨旗山溪源溪,东西走向,为石构平梁桥,因桥有13个船墩,水从十四个桥洞流过,故称“十四门桥”。旧时,乡人多在桥头种植榕树,故也俗称“榕桥”。

       2023年9月5日晚间,因受到台风海葵带来的大雨影响,十四门桥遭受了洪水的无情冲击,桥墩、石梁局部被冲毁。随后,县博物馆立即邀请相关文物专家、文物设计单位着手对古桥实施修缮前期工作。“当年9月,我们就组织人员赴闽侯县实地考察。在县博物馆、上街镇政府等通力协作下,对十四门桥现状进行详细勘查。发现此次洪灾冲击主要在第五至第八桥墩之间,其他位置则未受影响。”设计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尽早修复石桥,在完成了勘查、报批、资金筹措等一系列程序后,我县随即启动了闽侯十四门桥修缮项目。项目于2024年9月21日正式开工,主要由河道清淤、围堰排水、第七桥墩基础、第七桥墩砌体及桥面修缮等几个分项工程组成,对十四门桥破损桥墩及其间石梁进行维修,更换断裂石梁,重制第七桥墩,并对相关桥墩进一步维修、加固。

       “截至目前,项目已基本完工。下一阶段,我们计划向相关文物部门申请组织验收。未来,在通过县、市、省三级验收后,这座千年的古桥将再次与大家见面。”项目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说。

工艺独特

历来列为闽都胜迹

       透过航拍俯瞰重修后的十四门桥,古桥与周边自然山川、古镇街市构成了一幅天然的风俗画卷,历来是闽都的胜迹之一。

       自古以来,十四门桥所在的溪源溪两岸就风光秀丽,以溪源宫景区为主的名胜古迹星布。除了龚用卿外,历代文人骚客途经十四门桥时多有吟唱。明代诗人陆椿、郑元韶的诗句“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沈十四桥”“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等,均形象地描绘了十四门桥的美景。

       十四门桥的桥墩由花岗岩条石叠砌而成,具有独特的双边船形墩设计,便于排水。桥上石梁为二块大石料,每条都是重数千斤以上的,石料用船由水道运来。而这样沉重的石板,怎样架设,也是大难点,当时的工匠使用了两种巧妙的方法。当潮水高涨的时候,船也随潮高而将石板轻易地托起,与桥墩对齐固定,到了潮退的时候 船随潮水下降了,这样石板就安放桥墩上。

       “如果潮水上涨未能达到需要的高度时,即把杉木排垫进船下,使船只浮升至适当的水位时,把石板移动安置在桥墩上;而在水浅的区域,架设时把石料卸在桥墩边利用绞绳的旋转器用绳把石料缚住,沿着架设的斜辑吊装到桥墩上。”设计方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建造工艺在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也有记载,名为“激浪以涨舟、悬机以牵引”。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也让古桥日渐被重视。1992年,十四门桥被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十四门桥被公布为第十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十四门桥入选福建省河湖文化遗产。

历经沧桑

承载千年乡愁记忆

       从如今保存在第一孔石梁北向铭刻的字样可知。十四门桥至少在北宋元丰二年曾经动工,到元丰八年才竣工,历时七载,工程之大可见一斑。

       历史上,十四门桥曾多次遭遇灾害侵袭,留存至今,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供人跨溪涉水的最初目的,更承载着当地村民与自然斗争的历史。

       清同治年间(1862 年至 1874 年),十四门桥被山洪冲毁,南端二孔及多孔桥面受损,冲垮西南第十四个桥墩;民国十七年(1928 年),乡贤林文英捐资重修十四门桥,改成 13 孔,在第14 孔桥墩上改为石堤与桥相接。2005年10月,十四门桥受“龙王”台风重创,导致“三墩坍塌,双梁折沉”。2006 年,十四门桥由乡民们修复。意外出土古代落水石梁一条,被用以复原第十四门。

       “从古至今,历代村民、当地望族及僧人等对古桥的维护和修缮、重建,体现了全民共识。千百年来,十四门桥已然融入乡野和百姓生活,成为乡愁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榕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待十四门桥修复后,他们希望以古桥为核心,串联周边溪源宫等景区,打造文旅产业来推进乡村振兴,讲好古桥的历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