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雕焕生机 传承促振兴 ——探访闽侯县大湖乡新塘村锡雕传承人陈忠铨

内容更新时间:2025-01-24 08:41:42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陈舒凡 邓一飞 实习生 程恩慧

锡雕焕生机  传承促振兴 ——探访闽侯县大湖乡新塘村锡雕传承人陈忠铨

陈忠铨介绍锡雕作品。陈舒凡 摄

       日前,走进位于大湖乡新塘村的一幢老房子里,各种样式的锡艺品琳琅满目,除了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茶壶、酒壶、果盘,还有与传统民俗文化相关的的烛台、宝塔、天官锁等……这些锡雕工艺品都出自大湖乡新塘村锡雕传承人陈忠铨的手笔。

从乡愁里走来的

“锡艺七十二担”

       新塘村曾经因“锡艺七十二担”而名声在外,据传村里曾有七十二个锡艺师傅。“旧时村里手工艺人众多,打铁、木工等行当百花齐放,锡艺更是其中翘楚。”陈忠铨介绍,正是在那个锡艺繁荣的时代,其父陈时樽习得一身本领,后来成为连江、罗源一带有名的锡艺师傅。

       自小,陈忠铨便受到传统锡艺的熏陶,18岁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锡雕工艺,学成后挑起锡担走南闯北。“学习锡雕工艺,除了师傅教诲,也要靠自身悟性。”陈忠铨告诉记者,家族中除了父亲外,姑丈、舅舅和兄弟都会打锡器,称得上是锡艺世家。

       此后,为了生存,陈忠铨只能另谋出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外出打拼。”陈忠铨说,虽然在外创业打拼,心却始终牵挂着手上这块锡胚,梦里也构思着锡艺的图纸和花样。“那段时间里,我在工作之余,经常帮父亲打锡。父亲有订单的时候,我帮父亲绘制图纸,拿起熟悉的工具,打出客户需要的锡雕,梦里的图纸也算是落了地。”

花鸟鱼兽栩栩如生 

画魂字韵融入创作

       细节、复杂、灵动,是陈忠铨创作的锡雕作品最大的特点。不管是牡丹、凤凰、狮子,还是梅花鹿,都能做到神态飘逸、惟妙惟肖,仿佛要挣脱锡制“皮囊”,“活”出生命。

       “每天订单都排得满当当,已经排到明年三月了。”陈忠铨说,“读初中时,我对绘画和书法产生兴趣。在自学过程中,我意识到锡雕艺术与绘画、书法艺术之间的共通之处。”艺术熏陶让陈忠铨对锡雕创作更加得心应手,并学会了绘制设计图纸。

       多年前,父子俩曾接到一个大订单——复刻全副“銮驾”三套,每套是18种36件武器,成品共108件,其中有麒麟戟、魁笔掌、青龙偃月刀、盘龙刀等,武器上雕龙画狮作装饰。“父亲信赖我精通绘制图纸的技能,我根据客户要求的尺寸提前画好图纸,再交给父亲进行任务分配。那时,包含父亲和我在内的四位锡雕手工艺人,在南平峡阳溪中庙里,耗时一年才将108件武器打造完毕。”陈忠铨说。

增加内涵顺应时代

锡雕推动家乡发展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让锡雕工艺适应时代发展,成为了陈忠铨反复思考的课题。

       “一开始,锡雕作品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众对日常盛具的需求,打的都是茶壶、果盘一类物件。后来,锡雕作品与传统民俗结合紧密,经常打造一些与民俗故事、神话传说相关的锡器,但工艺现代化发展仍十分有限。”在陈忠铨看来,锡雕工艺品需要新的市场。而后,他便开始创作松鹤延年、鹿竹同春等工艺精巧、寓意美好的作品。他还筹划将锡雕艺术与根雕艺术相结合,以根雕为基底,创作凤凰、牡丹、梅花、喜鹊等锡雕形象。

       不久前,陈忠铨的父亲去世,临终前嘱托他要把锡雕技艺传承下去,这让他萌生了在新塘村创立工作室的想法。他想用锡雕工艺推动家乡发展,传扬“锡艺七十二担”美名。

       “像陈忠铨一样的民间锡雕艺术家,回到家乡用锡雕工艺推动家乡发展,对新塘村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计划策划一系列文旅推广活动,推动锡雕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锡雕魅力。”新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仲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