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硕果累累 惠民点亮百姓生活

内容更新时间:2024-12-13 08:15:15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文化发展硕果累累  惠民点亮百姓生活

闽剧《侯官女人》。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供图

       从书香氤氲的图书馆,到精彩纷呈的文化惠民演出,再到遍及乡镇与村落的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展现了闽侯县近年来丰硕的文化发展成果,满足着首邑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着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设施完善  文化“扎根”基层

       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洁白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图书,包含政治史学、哲学法律、人文地理等,品种繁多……作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县图书馆面积达8500平方米,现有藏量超过118万册(件),并设置有24小时自助借阅区,让读者实现随时借阅,打造图书馆“全天候服务”的特色。

       “最初,图书馆在街心街的旧馆,场地小而陈旧,别说‘自助借阅’了,连阅览室都没有。”回忆往昔,书迷王女士百感交集。她自小就酷爱读书,是闽侯县图书馆的忠实“粉丝”,也一路见证了图书馆从旧到新的过程。

       多年来,包括图书馆在内,我县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县博物馆、闽都民俗园、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批具有闽侯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文体设施,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也为首邑的文明底色“增韵”不少。

       “近年来,我县还通过将古厝、仿古建筑等打造成公共文化展示空间,让它们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昙石书院‘新华·悦读驿站’、十三厝当代艺术馆、闽侯县崇贤馆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优化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我县也逐步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有14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290家、图书流通点48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290个,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全县覆盖。

   如今,各类规模不一、类型齐全的文化场所已遍布闽侯县城乡,不仅方便了群众开展文娱活动,而且真正做到将文化成果融入基层,让更多人感受到闽侯文化惠民的真正益处。


惠民演出  “文化宴会”遍及城乡

       日前,洋里乡刘洋村的季老伯刚吃完饭便急忙来到村内的礼堂。再过1个小时,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的演员们将在这里表演闽剧,作为闽剧迷的季老伯早早来到礼堂,就是为了占个好位置。

       彼时,“非遗闽剧进乡村”活动已经在刘洋村连演两场,精彩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从2012年至今,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已经连续十余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开展惠民演出1200场,足迹遍布全县各村居,受到了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我们的初心,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闽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何官说。

       “非遗闽剧进乡村”仅仅只是闽侯县搭建文化惠民平台的一个缩影。随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推进,各类文化惠民活动陆续上门搭起了“舞台”。2019年以来,闽侯县共举办爱尔兰踢踏舞剧、俄罗斯芭蕾舞剧、《侯官是我家》合唱音乐会、《侯官是我家》文艺晚会、强国复兴有我福州地区高校师生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合唱晚会等高水平演出近30场,涵盖音乐剧、舞蹈、儿童剧、话剧、合唱等多个门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艺术。茶余饭后,市民还能前往广场打打太极,组团跳个广场舞,到公园听听评话,享受独属于闽侯人的“慢时光”;“侯官讲坛”“百姓课堂”等公益培训,也成为了群众提升素质的绝佳平台。

       惠民之余,我县还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一系列多样化、精品化、品牌化的优秀戏曲作品。闽剧《侯官女人》获第29届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福州评话《清官能判家庭事》获第三届福建省曲艺节演出奖银奖、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入围奖。

   如今,从城镇到农家,一场接一场的文化惠民“大餐”,已逐渐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看得见、吃得着的“家常便饭”。


非遗传承   新招妙招迭出不穷

       精彩纷呈的节目展演、热闹非凡的非遗集市……今年6月,在闽都民俗园举行的2024年闽侯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闽侯角梳制作技艺、闽侯锡雕制作技艺、闽侯骨雕制作技艺、闽侯线面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一起“亮相”,让市民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闽侯非遗的魅力。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闽侯县第三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授牌,吸引了众多群众到场观看,更好地激励了非遗传承人们传承和弘扬闽侯传统技艺,打造非遗品牌文化的决心。

       类似的活动,只是近年来闽侯县创新宣传形式的一个缩影。为推广非遗文化,闽侯县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让广大群众、学生了解闽侯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并在白沙学区、荆溪学区、青口学区、鸿尾学区等部分学校设立非遗校园基地。“如白沙中心小学内的闽剧特色班、鸿尾超墘小学的竹编特色班等,这些特色班受众规模超2000人,颇受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也让闽侯非遗文化通过校园的传播,扩大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此外,我县还大力挖掘、保护、抢救非遗项目,深入对非遗项目进行收集、整理。截至目前,全县有54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成功申报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而今,对很多人而言,文化已由生活的“调味品”变成精神的“必需品”。面对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闽侯县的文化惠民之路还在持续!“未来,我们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