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花篮” 庆丰收

内容更新时间:2024-12-06 08:07:19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潘慧晶

       一群青年妇女,肩挑花担,随着欢快的节奏纵队起舞,款款而行,花担在他们的肩上跳跃,如同生活中的音符,奏出勤劳与坚韧的旋律。这群来自闽侯县文化馆文艺志愿服务队的舞者们用灵动的“挑花担”舞姿和生动的情节表演演绎丰收的盛景,展现闽侯大地农民丰收的喜悦和优秀农耕文化。

“丰收花篮” 庆丰收

林琳与主创队员沟通进行精细化编排。 潘慧晶 摄

“丰收花篮” 庆丰收

“丰收花篮”在徐家村演出。县文化馆供图

“丰收花篮” 庆丰收

“丰收花篮”表演道具。潘慧晶 摄


“丰收花篮”的“前世今生”

       “说起‘丰收花篮’的创作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民俗表演活动——‘白菜担’,又称‘挑花担’,参加表演的当地老百姓取材自农民挑着白菜前往福州市区赶集的生活场景,自创自演,可以说从诞生就充满人情味和乡土气息。”说起今天的“丰收花篮”,闽侯县文化馆馆长林琳表示。

       据介绍,“挑花担”当时还处于初创阶段,表演时众人肩挑装着果蔬的花担,运用拐、晃、扭等简单的舞步进行队形的变换,在庆贺盛大节日时进行演出。但当时的队员们并不止步于此,一直紧随时代变迁完善舞蹈的表现形式,而真正把“挑花担”从民俗彩街表演变成舞台表现形式的契机是代表闽侯县前往福州参加“福州市百花文艺调演”。

       “我们那个时候有幸被选中去福州调演,大家就跟编舞老师商量着能不能找到一种既有我们闽侯特色,又与整个闽侯县关系紧密的代表农作物放在里面和舞蹈一起展现。”作为“挑花担”老队员之一的郭东英回忆,福橘在福州的种植历史达上千年,从闽侯县白沙镇沿着闽江一直到福州市区的江畔都种满了福橘。恰逢深秋初冬时节,闽江两岸层层绿树,枝头缀满福橘,色泽橙红透亮,仿佛挂满了明丽的红灯笼,十分赏心悦目,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想以福橘作为主打放进担里,并将舞蹈取名为“闽江两岸橘子红”参加调演。

       “回想起当年和大家一同训练、一起创作,准备比赛的场景,就忍不住兴奋起来,正是因为前期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舞姿、音乐、服装、妆造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让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舞出新意。”郭东英笑着说。

       随着被吸引参加这个团队的人越来越多,这支队伍也不断壮大,担里的东西也由福橘变成了一方面担起来轻便,另一方面有着美好寓意的五颜六色花束,花担的外形也升级了,箩筐上增加了彩带、彩球等吉祥寓意的元素。表演时,舞者肩挑担子,由于扁担柔软,行动时花篮飘带自动地上下颤动,显得雅致而优美。

       这些年乡村文化振兴的潮流也激活了“挑花担”的动能。“每个时代都在呼唤属于它的艺术,闽侯拥有山区、半山区、平原等多样性地貌,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从北到南各自独特的自然禀赋、农业资源和物产,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茶叶等丰收伴随着我们一整个年头。”林琳表示,为了在继承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更贴合当下闽侯乡村发展成果,她便与郭东英、徐海英等主创队员沟通,对舞蹈道具元素进行改造,再将花篮内单纯装饰性的花卉转变为更多具有美好寓意的蔬果等农产品,以展现对闽侯人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美好面貌,还着手在原来舞蹈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化编排。

“丰收花篮” 庆丰收

“挑花担”雏形。曾致远 摄

“丰收花篮” 庆丰收

“丰收花篮”演绎丰收景象。县文化馆供图


新老队员舞出新姿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挑花担”的老队员渐渐老去,新的队员也渐渐加入进来,新老队员融合是关键。

       “我们都是闽侯本地的舞蹈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有工人、有退休教师……虽然因为舞蹈聚在了一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我们也需要在一次次的排练中逐渐了解彼此,建立起深厚的默契,才能在演出中发挥出最大的实力。”文化馆文艺志愿服务队队员徐海英表示。

       据介绍,用民间舞的形式演绎出丰收特点,表演过程中必须打开四肢,配合音乐做出具有美感的舞蹈动作,不仅要走“圆场步”,还要跳“小颤步”“秧歌步”“进退步”“上山步”等舞步,步伐多变,舞队甚至还要不时地穿插变换着各种队形,如“双龙吐水”“辫子花”“左右互换位”“前退后进”“曲线前进”等,边表演、边唱歌、边进行,能突出表现农民挑着担庆丰收的热闹场景和喜悦心情。

       编排过程还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原来的舞蹈底子不同,挑担的掌握水平也参差不齐,对于习惯干农活的农民舞者来说,挑担习以为常,但在挑担时还要做动作、调整舞姿,就让平时四平八稳的箩筐“不老实”了,而没有挑过担的队员不光挑担有困难,舞起来腿脚更是不听使唤,一不小心就打乱整个舞蹈的协调性。

       “虽然我们在编排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是林琳馆长与我们想了‘老带新’的办法,让有丰富挑担经验的老队员带着缺少经验的挑担‘新手’,帮助他们与担子之间进行磨合,找到挑担的韵律感,配合音乐的节奏感,最后整体排练,务必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的丰收之舞。”徐海英表示。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丰收花篮”这一地方特色民俗表演不仅活跃于县域内大大小小的民俗特色活动中,还代表闽侯前往“三坊七巷”参加福州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等,一路走来收获了不少掌声,赢得了很多肯定。

       谈及未来,林琳表示,她不仅将与“丰收花篮”团队成员们一起不断紧跟时代需要,边演边改、边演边磨,精细化打造,还将深入挖掘闽侯特色民俗文化,以歌谣、戏曲、故事等多种形式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再创作,着力展现闽侯经济社会发展之下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更“接地气”的创意元素,展现闽侯的文化发展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