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资源焕新颜 银杏树下气象新

内容更新时间:2024-11-29 08:14:21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陈舒凡 程钊

“古色”资源焕新颜  银杏树下气象新

大湖碾坑村银杏黄。林龙锦 摄

      本报讯 “这些年,村里的老旧古厝翻新了,一下雨就泥泞的古道重修了,来往的游客变多了,外出的村民回来了,村里多了许多烟火气。”大湖乡碾坑村退休老书记梁齐枢讲述着村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感慨万千。

      千年银杏璀璨夺目、野生海棠花开满墙、古厝层层叠叠……近年来,碾坑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唱响文旅区域融合“大戏”,成为雪峰山城建设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


乡贤助力  “古色”资源焕新颜

      在碾坑村委边上有一座土台下梁厝,建于1836年,主体结构分为主栋、前、左、右书院和左右小楼两栋,2023年由乡贤捐资修缮,今年初已经初步完成修缮工作。

      “原来古厝的部分木材都烂掉了,我们将烂掉的木材换新,打了新的木柱支撑古厝结构。近期,我们打算把这座古厝打造成家风家训馆,并把后院的小高地建成后花园,成为集餐饮、住宿、研学、文化展览于一体的多功能文旅场所。”碾坑村委会副主任梁良森表示。

      财主厝是碾坑村保存最好的古厝,厝里住着70多岁的退休小学教师梁玉英,她在村里教书已经38年了,许多村民都曾是她的学生。“我会经常和学生们交流,并告诉他们古厝记录了村子的历史,希望他们能为修缮古厝出一份力。”梁玉英说。在她的带动下,不少学生返乡捐赠资金、修缮古厝,为村里发展做了许多实事。

      除了古厝,碾坑村还有着丰富的古道资源。不久前,碾坑村就通过乡贤集资,重修通往大湖猫山杜鹃花海的古道。该古道全长2.6公里,目前已经修葺了100多米,未来还将在古道沿路搭建几个休息亭,引山泉水至此,供登山游客品茗休憩。


村民返乡  银杏树下人声沸

      碾坑村有一棵千年银杏,落叶金黄。银杏树下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五年前返乡的夫妻,饶自强和李元喜。回村前,他们走南闯北,回村后,他们盼望着村子能热闹些,于是在银杏树下支起桌子,供茶水、煮饭菜,好让来村游玩的游客落脚。

      “有客人来,我们就摘些自己种的青菜,抓自家养的鸭子,蒸上蒸笼饭,都是乡村的味道。”饶自强说,“一开始人不多,前阵子村子里办了个赏银杏的活动,人流量慢慢大了起来,车子排起长队,我们都忙不过来了。后来有组团来的游客,都会提前找我们预定,这样大家都能吃上热饭热菜。”

      除了这对夫妻,还有不少村民正筹备着回乡建设,曾家厝的这户人家就准备把自家古厝修建成民宿。曾家厝的主栋是曾经碾坑村的革命根据地,1947年,曾家福、饶本焰、梁慈会等83人在曾家厝宣誓成立游击队。目前,曾家厝主栋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方便游客前来游览、了解红色文化,同时将左右两栋小楼建成民宿。

      千年来,碾坑村的银杏叶落下又生长,向世人展示着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气质,村里的古道、古厝、古桥经过时间的洗礼也呈现出岁月斑驳的印记。如今,在大湖乡党委领导,碾坑村支委及乡贤共建,全体村民参与的氛围中,“古色”资源焕发出新的光彩,银杏树下也变得更加热闹了。

      “未来,我们将聚焦于初步修缮好的古厝,为古厝赋予‘公益研学场所’‘家风家训馆’等功能,完善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开拓文旅市场。同时,动员更多的乡贤返乡建设家乡,盘活碾坑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让这个古老的村庄重焕生机。”梁良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