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人的“脱口秀” 举手投足皆评话

内容更新时间:2024-11-22 08:00:45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陈枫 文/摄

       沙场边关的刀光剑影,贤臣良相的运筹帷幄,才子佳人的卿卿情意,市井人物的嬉笑怒骂……福州评话仅用扇、钹、筷、醒木、扳指等简单的小道具,就能绘声绘色地表演有多个角色的一台戏,让听众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素有“中国曲艺活化石”之称的福州评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闽侯人最喜爱的“脱口秀”。

闽侯人的“脱口秀” 举手投足皆评话

金霞在办公室练习评话。

闽侯人的“脱口秀” 举手投足皆评话

练声。

闽侯人的“脱口秀” 举手投足皆评话

举手投足皆评话。

       福州评话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和宋代,真正形成却在明末清初。传说,福州评话是因临安艺人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故而柳敬亭被尊为福州评话祖师。近代福州民众最喜欢的评话艺人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被称为“评话三杰”。他们不仅表演艺术高超,更注重艺德,还能自己撰写评话书本,为近代福州评话界典范。

       金霞,现任闽侯县曲艺传习所评话演员,师承“福州评话三杰之一”陈春生的嫡传弟子王东波,是陈春生老师的“徒孙”。但她最先接触的评话,其实源于伯父金可开。“伯父是一名评话从艺者。年幼时候,我经常看他演出,在他抑扬顿挫的腔调和传神入耳的道具中,我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爱。之后便开始学习这项技艺,也顺利进入闽侯县曲艺传习所进行学习。在那里遇见了我的恩师——县曲艺传习所艺术顾问王东波。”金霞说。

       评话表演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复一日的打磨和练习中,金霞的表演技艺初有成效。“大家看‘评话’好似现代的‘脱口秀’,在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和‘梗’中让大家侧目倾听、开怀大笑。但‘评话’与‘脱口秀’又有些许不同,它的选段基本固定,我们需要去记台词,再配合相应的道具做出不同的姿态,将身体仪态、道具与评话完全融为一体,也就要求从业者要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表演能力,这也是现在评话传承人凤毛麟角的原因。”金霞解释道。

       在平时,金霞经常会跟随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一起下乡进行惠民演出。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是金霞经常演出的场地之一。每到演出时分,这里便会传出清脆的击钹声、婉转的曲调,也给当地人们增添了些许“虾油味”的乡愁记忆。

闽侯人的“脱口秀” 举手投足皆评话

闽侯县曲艺传习所评话演员金霞。

闽侯人的“脱口秀” 举手投足皆评话

评话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闽侯人的“脱口秀” 举手投足皆评话

评话道具。

       演出开始,在简单问候后,只听金霞叩响醒木,台下顿时鸦雀无声。金霞左手大拇指戴着扳指托钹,右手则持箸。时而以箸击桌,时而铙钹敲下,时而叩响醒木,音量提起,再加之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轻摇折扇惟妙惟肖地表现书中人物形象。即便是初听评话甚至听不懂方言的市民朋友,也能被金霞精彩的演绎给深深吸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的听众,如今金霞的评话唱词段子也在不断创新,加入了一些新创意。“‘侯官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著八闽。唐代出高僧义存者,创建南方第一丛林。五代闽国出张睦,对外贸易大功臣。宋代理学先驱者,陈襄名世称古灵……’这段来自评话《侯官文化耀千秋》的唱词,是黄宗沂老师在2023年创作的现代短篇评话,主要介绍侯官历史文化和昙石山史前文明,更有历代人才辈出,让侯官文化光耀八闽大地。希望可以把侯官文化发扬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金霞说。

       评话传承至今,如今在闽侯县曲艺传习所表演评话的只有金霞一人。谈及未来的发展,金霞说:“早些年也有一些大学生来学习,但现在比较少了。如果有人感兴趣、愿意学,我愿意免费去教他们,让闽侯的评话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