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诗意

内容更新时间:2024-11-22 07:58:32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县第一中学 高一5班 徐嘉怡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与勇气者而言,深渊不会断了其勇气,他们承受着生命的磨炼,感受着风暴。深渊无底,亦有光可照亮前方的路。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

       少年且记:“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诗是生活的诗,远方便是心中的期盼。

       生命的诗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活在当下。是苏东坡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般乐对生活,谪居黄州,依然旷达爽朗。活在当下是樊锦诗的“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般赤诚热爱,以大数据之力,让敦煌走进大众视野。活在当下是陈薇院士“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兢兢业业,昼夜不息,抗击病毒。生命的诗意无须轰轰烈烈,日常生活中的瞬息灵光都值得我们去把握,去品味。

       生命的诗意因一种对生活悠然以观、细品漫赏的心态而生,它是李白杯中的酒,是苏子吟诵的月,是陆凯折下的梅……然而,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飞速提升,让新的社会景观取代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也让浮躁与物欲之风裹挟了当代的人们。被社会的世俗价值取向所桎梏的人们,在社会期望、生存压力下担荷沉重,为了生计而灰头土脸、满身劳绩,孜孜矻矻于对物质的无尽追求。机械生活于灰色贫瘠的精神荒原上,再难有冰心夏夜听荷的玲珑心境,鲜能感悟林清玄深夜木鱼混沌中得到的生活至美。那份源自诗意人生的精神滋养不知何时缺席了。

       诚然,在社会环境的制约下,平凡的我们无法摆脱对物质的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那份悠然南山、微雨双燕的诗意。正如朱光潜坦言自己常常放弃市井的雕梁画栋、车水马龙的热闹繁华,而独自步行于人迹罕至的后门大街,只为“保留那一点诡秘的自由”;亦如木心总是把痛楚与平凡化为隽永的、神性的浪漫而风度翩翩地活着…满身劳绩是我们为生存而寻求物质基础,而诗意栖居所代表的精神丰腴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当然,诗意栖居并非同尤瑟纳尔笔下的王佛那样一身破败,超脱于物质,去追求艺术与美;也并不定要学梭罗般离群索居而寻求一片静谧。栖居在大地上,本身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为那人间烟火所环绕,这是世俗常人的平凡生活状态,无法也无须去摆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面对车水马龙而静观处之,市井之言语成为温馨的烟火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哲学。不必因身处水泥丛林而抱怨生活的苦闷乏味,拥有一双被诗意浸润的眼,一颗被诗意包裹的心,身处城市荒漠,亦可见桃红柳绿,见落梅如雪。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因诗意的目光而各富情趣,四时风光因诗意地体悟而长存心灵。纵使栖居于烟尘笼罩的大地,若心能飞驰向诗意的远方,亦能品察众生,笑看风云。

       点评:文章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立意深刻,富有思想内涵。通过丰富的事例阐述了生命的诗意可以是活在当下、悠然以观的心态,也指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人们容易失去诗意,但强调了诗意栖居并非脱离物质,而是在物质追求中保持精神的丰腴。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对生命诗意的定义,到社会环境下诗意的缺失,再到对诗意栖居的正确理解,层层深入,论述全面。

指导教师:洪洁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