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簪”的风吹到了徐家村

内容更新时间:2024-10-18 08:23:51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陈秋霞

“三条簪”的风吹到了徐家村

“三把刀”。陈秋霞 摄

“三条簪”的风吹到了徐家村

化妆师细致打造“三条簪”妆束。陈秋霞 摄

       “头戴锋芒,柔中有刚。”“特别英气勃发,大女主!”“女性可以温柔贤淑,也可以张扬明艳。”……连月来,充满历史韵味与女性魅力的福州传统妆束“三条簪”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异彩,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簪刀”“簪福气”。

       10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荆溪镇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的“绣造女儿国”,体验福州女性的“三条簪”发髻,跨时空触摸这份刚柔并济的传统妆束。

       温柔又飒爽的女子,身着传统服饰,头簪“三条簪”,漫步古厝之间,感受光影游离,或侧目、或俯首、或嫣然、或坚毅……每一面都尽显芳华魅力。

       “三条簪”,又称“三把刀”,由三条扁平如剑的银簪组成。妇女梳妆时,三条银簪插在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柔美中亦显刚毅、锋芒。

“三条簪”的风吹到了徐家村

徐家村古村落焕活力。石美祥 摄

       冰心曾在《故乡的风采》中盛赞“三条簪”: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关于“三条簪”的由来,有文史专家认为其是“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由晋朝妇女“五兵佩”的习俗演化而来;也有一说认为“三条簪”诞生于明清时期,福州地区妇女为防倭寇作乱,便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以便遇到贼寇随时抽刀刺敌防身。随着时代变迁,三条簪逐渐沉淀出“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内涵。今年6月,“三把刀”作为“福州传统妆束技艺”成功入选鼓楼区非遗项目。

       “‘三条簪’展现了旧时福州女性刚柔并济、保卫家乡、勇毅独立的铿锵之美。希望通过引入‘三条簪’妆造,能够进一步展现福州女性之美,传播福州传统文化及女性精神。”绣造女儿国主理人陈祉陶介绍,未来,她计划结合影视基地建设,借鉴大型沉浸式剧本杀形式,将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打造成为一个以女性成长为主题的精神家园,让“女儿国”成为女性的精神疗愈之所。

“三条簪”的风吹到了徐家村

漫步古厝之间,感受光影游离。陈秋霞 摄

“三条簪”的风吹到了徐家村

“三条簪”妆束展示。陈秋霞 摄

“三条簪”的风吹到了徐家村

“三条簪”妆束广受游客喜爱。陈秋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