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厝“赋能” 让文化长驻

内容更新时间:2024-10-11 08:01:42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曾语重心长地强调道。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他一以贯之的文化情怀。

       近年来,闽侯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福州古厝〉序》精神,积极创新做法、进一步活化利用古厝,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空间,使之成为了留住闽侯人乡愁的展示馆和推动文旅的新名片,也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为古厝“赋能”  让文化长驻

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王立强 摄


百年古厝  “化身”公共文化空间

为古厝“赋能”  让文化长驻

十三厝当代艺术馆不定期举办展览。林若野 摄

       从县城驱车不过十来分钟,就来到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作为千年古村,徐家村留下了一大批古建筑,被称为“闽侯传统建筑博物馆”,十三厝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十三厝建于清末,距今有18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前后双天井加梓院的闽侯典型古民居。2023年,为推动古厝活化利用,闽侯县按照“修旧如旧”理念修缮十三厝后,引进民间资本,打造了十三厝当代艺术馆。

       走进如今的十三厝当代艺术馆内,一个个独立的展览空间,一件件当代艺术品引人驻足细细品味。开馆以来,十三厝当代艺术馆已举办多个高品质艺术展,吸引了一批批热爱艺术的游客慕名而来,也让周边村民和学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熏陶。

       据悉,截至目前,十三厝当代艺术馆相继获得了“福州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等荣誉称号,并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中,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成为了“2023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这一荣誉的获得者,为福州地区的艺文力量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在保护古厝的基础上,我们设立当代艺术馆,就是希望让传统、当下和未来在这个空间实现完美融合。”十三厝当代艺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以艺聚力,秉承“打造开放、活力、时尚的艺术空间,以高品质的艺术展览输出”的原则,进一步展示和推广当代艺术,为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和公众提供一个更加开放、互动的平台。

为古厝“赋能”  让文化长驻

俯瞰十三厝当代艺术馆。王立强 摄

为古厝“赋能”  让文化长驻

闽侯县“崇贤馆” 。吴开梅 摄


崇贤尚德  聚焦首邑乡愁记忆

       仿古的商铺景观、整洁美观的街道……临近国庆长假,走进200米长的甘蔗街道横屿村文化产业街,业态的丰富和环境改善,赋予了这里勃勃的“生机”。

       横屿村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文化遗址,历史悠久,拥有木雕、竹梯等竹木加工手工业。2018年4月,甘蔗街道启动旧城改造三期项目,横屿村结合老建筑保护,依托原村落风貌,较好地保留了本地传统村落的街区肌理与建筑风格,特别是位于老街的程由灿厝,经改造升级,成为了闽侯县崇贤馆,并于去年8月竣工。该展馆的投用,使之更好地融入了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了街区里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在闽侯县崇贤馆,记者看到,古色古香的古厝展厅,用“修身齐家”“任事用权”“劝学立志”“族规家训”等4个篇章,为群众娓娓道来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祥谦等首邑名人的家风故事和家训族规,并通过雕塑、画作、多媒体、电子屏等动静结合的方式陈列展示,生动展现了这些闽侯县名人的思想与道德风采;此外,展厅内还开设“闽侯好人”单元,以展示闽侯当代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主,通过道德典型和凡人善举的挖掘,展现闽侯城市文明新风尚。自开馆以来,崇贤馆便吸引了诸多市民前来参观,曾经无人问津的老厝通过创新,展现了新的生命力。

       “在馆内参观,可以系统地了解闽侯名人的‘前世今生’,希望未来闽侯会有更多类似的公共文化展示空间,为我们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内容,也将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古厝转化为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地。”市民黄昕感慨地说。


“悦读”驿站  充满浓浓书香气息

为古厝“赋能”  让文化长驻

位于闽都民俗园东侧的昙石书院 。吴婧 摄

       每逢周末,伴着悦耳的音乐声,位于闽都民俗园的昙石书院“新华·悦读驿站”总会坐满了聚精会神阅读的大人和孩子。

       昙石书院位于闽都民俗园园内东侧,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悬山顶,是按照闽侯古代民居四合院的规制建设,用以展示闽侯及福州地区传统教学的场景。

       设置其中的“新华·悦读驿站”则于今年2月开业,书架上摆满了家庭教育、个人成长和儿童绘本等类型书籍,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这一方静谧的阅读净土,由县委宣传部和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闽侯分公司共同打造,图书品类每3到6个月就会更新。另外,作为闽侯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开展和办公场所,昙石书院每周还会常态化开展3场次“侯爱有家”读书会,参加对象涵盖不同职业、年龄的家长群体,借助书院的“虹吸”效应,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

       “打造这个阅读空间,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放下手机,静心阅读,为闽侯家庭教育指导新增一处共沐书香、共同成长的亲子乐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将一度沉寂的古厝、仿古建筑等打造成公共文化展示空间,让它们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是闽侯县在推进古厝利用方面的创新探索。除此之外,闽侯县还采取“社会认养”的破题办法,邀请社会乡贤、专家学者等积极认养无人看护、无力看护的古厝,引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古厝保护利用新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共谋文物保护发展,全力传承传统文化、保留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并打破定性思维,在古厝利用上不断“活血通络”,围绕古厝自身文脉、商业价值,更多聚焦如何多维度、多层次发挥古厝平台承载作用,让古厝在彰显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多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和衷共济、美美与共。

       记者了解到,2020年以来,闽侯县开展了古厝全域普查工作。目前,闽侯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名录共计1422处,已公布名录215处,另普查成果预保护名录1207处。

       “古厝沉淀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忘历史,保护古厝是使命担当。未来,闽侯县将倾力以赴,坚定前行,为古厝不断‘赋能’,让历史永驻,让文化传承,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古厝“赋能”  让文化长驻

徐家村古村落焕活力。石美祥 摄

为古厝“赋能”  让文化长驻

非遗进古厝。王立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