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娟:“蔬”写乡村振兴 “种”出美好生活
内容更新时间:2024-08-30 07:44:42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潘慧晶 施仁浩
陈秀娟(中)与团队成员在育苗棚了解蔬菜长势。潘慧晶 摄
“前段时间,我们的高品质绿叶菜培育成功,下个种植季我们要做好准备。”日前,在位于南通镇的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所长陈秀娟正带着几位团队成员在田里查看蔬菜的长势。
这样的场景在陈秀娟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文明铸魂”工程典型人物、闽侯县省级科技特派员,她把初心落在首邑大地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守好百姓“菜篮子”。
为设施农业提供“智慧方案”
走进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设施蔬菜大棚内,苦瓜叶片肆意舒展,藤条上刚长出的果实点缀其间。充足的光照、肥沃的土壤、适量的水份为苦瓜生长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棚内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除了苦瓜,棚里还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了辣椒、茄子等蔬菜,这些育苗棚的落地离不开陈秀娟到任研究所后组建团队做出的努力。
“用地集约是建好育苗棚的关键,刚来所里的时候,我们用地比较紧张,建设大面积的大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如何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和维持生态平衡,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攻克的难点。”陈秀娟表示。
为了更进一步建好设施大棚,完善研究所硬件设施,陈秀娟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推进部分未交土地交地,为集中研究蔬菜科学种植进行封闭式管理做好准备。同时,她还引入“数字化蔬菜育种创新示范基地”平台,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智慧物联、数字育种、生产管理三位一体,提升农田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和高效化水平。
“我们还引进远程拍照式虫情测报灯,在昆虫靠近时自动触发拍照功能,记录下昆虫的种类、数量及活动状态,做好虫情智能监测系统,用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陈秀娟介绍。
带领团队研究科学新技术
位于南通镇的福建容益菌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是闽侯县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每天都有许多绣球菌出厂销售,但采收后留下来的大量废菌包曾让企业的负责人头痛不已。因为废菌包随意堆放会产生大量霉菌和害虫,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但在2019年,陈秀娟组建“科特派”团队来了后,废菌包变成了“宝贝”。经过三年的研究,陈秀娟与团队成员发现废菌包中含有葡聚糖等多种营养物质,既可用于其他蔬菜的无土栽培,还可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环境。
“我们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出了一套技术和配方,用这个方法处理后的废菌包用来种植出的番茄,氨基酸含量、茄红素含量比对照含量高出将近30%,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除了番茄,我们还积极研究草莓、油麦菜等果蔬利用废菌包进行育苗、栽培,探索出一条废菌包多途径、高效循环利用的新途径。”陈秀娟说。
近年来,陈秀娟还带领团队走出闽侯,前往琅岐经济区、晋安区等地开展“聚焦三农办实事”系列活动,实现从个人科特派、团队科特派到法人科特派,从服务一个企业到服务全市蔬菜产业,将原来科技特派员单兵作战、改变为组团作战,全方位服务,推动完善产业良性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种类、口感和营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让老百姓‘菜篮子’装下安全高质量蔬菜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攻关的方向。”陈秀娟表示。
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豇豆是行动重点治理的“三棵菜”之一。自2023年起,蔬菜所法人科特派团队针对豇豆进行了新品种抗病性筛选实验,按照其团队绿色栽培模式种出来的豇豆经权威部门检测,实现毒死蜱、甲拌磷等22项农残指标未检出。在今年6月份,这种防控模式还获得农业农村部检查组的高度肯定。目前,团队正积极申报省级地方标准立项。
据悉,陈秀娟在继续带领“科特派”团队探索蔬菜种植绿色防控模式过程中还发现了由辣椒、烟叶、艾草等研制出的环保酵素,能产生一定的驱虫效果,下阶段,她还将持续深入研究,从为闽侯的农业健康生态拓展到更广阔的土地,为实现农业长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农业绿色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