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大棚种水稻 稻菜轮作增效益
内容更新时间:2024-08-30 07:43:02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陈枫 陈堡
陈水银正驾驶着轻型收割机在水稻田里往来穿梭。陈枫 摄
本报讯 福州大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水银是县里有名的种植大户,他栽培的小番茄品种多、口感好,备受消费者青睐。近日,慕名前往大宇农业的种植基地采摘小番茄的市民却发现,番茄大棚里居然长出了金灿灿的水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8月26日,记者来到大宇农业一探究竟。刚刚来到大宇农业的百亩钢架大棚示范基地门口,记者便听到轰隆隆的农机收割声。走近一看,只见现代化的大棚里满目金黄,稻香四溢,陈水银正驾驶着轻型收割机在水稻田里往来穿梭,几个来回,收割机的袋子里就装满了金灿灿的稻谷。
“割完稻子后,这些大棚就要准备种植小番茄了,这些轮种过水稻的土壤种出来的小番茄可好吃了……”陈水银看着收割完的稻田,脸上满是笑意。
陈水银介绍,在县农业农村局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他的基地大概从2012年开始实行“菜—稻”轮作模式,基地里的果蔬基本1至3年就要轮种一次水稻。如今大宇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基地由300多亩扩大到800多亩,果蔬品种由原来单一品种增加到十多种,产值效益都逐年递增。“之前没有轮作,连续种两三年小番茄或者草莓后,土壤非常容易长虫子,种出来的果实口感也很差。可以说没有轮作模式,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陈水银说。
同样的丰收场景,还出现在荆溪镇关东村爱园专业合作社的百亩蔬菜基地里,大棚中早稻结出了一串串丰硕的稻穗,呈现一派丰收景象。合作社负责人陈月明把这种“稻—菜”轮作的模式形象地比喻为“洗碗”。“蔬菜种完再种水稻,就相当于是‘洗了一次碗’,把容易滋生蔬菜病虫害的土壤通过水稻田的洗涤,变得更加肥沃健康。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非常绿色环保。”陈月明说。
近年来,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加大对“稻—菜”“菜—稻—菜”等轮作模式的技术培训与示范带动,着力打造高产高效农业新样板。两个蔬菜基地的丰收场景,是我县大力推广“稻—菜”“菜—稻—菜”等轮作模式的缩影。这种模式通过在水稻前、后茬种植蔬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作为蔬菜生产大县的闽侯县,也成为福州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23年全县蔬菜播种64.34万亩,产量138.31万吨,其中80%销往福州等地,蔬菜产业已成为闽侯县蔬菜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