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解放与“八一八”
内容更新时间:2024-08-23 07:52:40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5年前的8月17日,是每个福州人永不能忘却的日子。这一天,福州宣告解放!这座拥有着2200年历史的古城,从此翻开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篇章。彼时,县治处于福州城内的闽侯县(时名林森县)也随即宣告解放,这一天也被许多老闽侯人永久铭记,在他们朴素的认知中,“福州解放日”(1949年8月17日)也既是“闽侯解放日”。那么,闽侯县全域解放的过程究竟是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县里的文史专家和研究者,在他们叙述中,为大家“揭开”那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同闽侯解放相关的故事。
1949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大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突破长江防线,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南京、上海。5月27日,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第二十八军、二十九军、三十一军奉命挺进福建,担任解放福建的任务。6月底,闽北解放。7月下旬,人民解放军部队在建阳、建瓯一带集结。
这时,中共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中心县委(亦简称“五县中心县委”)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支前上来,在解放军进军福州城的沿途,设立了7个支前供应站,其中就有5个在闽侯(林森)县境内;同时,五县中心县委还在坂头成立了临时乡政府,负责筹备军粮、马草等物资,并组织民工修路、架桥、抬担架,支援解放军大部队解放闽侯(林森)、福州。
一切准备就绪后,雷霆随之而动!1949年8月上旬,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采取钳形攻击战术,分兵三路,以左右两翼切断敌海陆退路,然后会歼福州守敌。左路三十一军为,从古田出发迂回,16日攻占马尾,以炮火封锁闽江,断敌海上退路。
中路二十八军从建瓯出发,所属八十二师攻大湖,击败守敌后,直插福州城北的大小北岭;八十三师攻雪峰,至8月16日,主力直驱甘蔗、徐家村,迫近中房(今荆溪镇光明村),一举解放了今天的闽侯县城周边区域;随后,8月17日,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和八十三师先后攻入福州城,宣告福州、林森县解放。从此,闽侯县(林森)回到了人民手中。
“二十八军八十四师相继攻占大小箬,沿闽江追击东逃,在17日攻占南屿、双峰山。这时候,作为右路的二十九军,在相继解放福清、长乐营前,其八十七师沿福厦路,于8月17日攻占尚干,并最终在18日与八十四师一道将接近4万多的国民党军队一举堵住、歼灭,俘获国民党军队少将以上军官约7名。”县文史专家陈东告诉记者,此役后,反动派在闽侯(林森)县全域内的成建制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殆尽,老百姓奔走相告,久而久之,民间也有以18日为闽侯县解放日的说法。
而这种说法甚至传到了数十年后,牵出了一个与“八一八”相关的趣事。在今天的闽侯县城老城区,有一条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道路,因为这条路是老百姓去往福州城区的必经之道,群众亲切的称之为“入城路”。而因为“入城路”官方名为“八一八”大道,大家就觉得此路与闽侯解放有关。
其实不然,这条路是闽侯县城迁移到甘蔗20多年之后,乘着国家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的良机,闽侯县委县政府决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于是定策修建一条大道,既方便群众入城,又彰显县委县政府敞开“窗口”、致力于开放的决心。项目于1991年末开工建设,一时间“军民响应、侨胞献资,上下同心、共咸盛举”,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道路比照原计划提前一年竣工。彼时,新建的道路长两公里,宽二十四米,因为是在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八日剪彩通车,故名之为“八一八”大道。
“大道赞康庄,为民造福长。前程铺锦绣,首邑奋飞扬。”数十载过去,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八一八”大道规模更大、建造技术更先进的道路在首邑大地上比比皆是,但县城的人们始终愿意记住这条路,记住他们心中相信的“八一八”,因为,在他们心里,“八一八”不仅仅只是路名!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