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街心公园的那些事

内容更新时间:2024-06-28 07:52:11来源:闽侯乡音报

■林光文

我和街心公园的那些事

1981年县城街心公园开始改造建设。林明秋 供图

我和街心公园的那些事

经过多次改造后的街心公园。遇见闽侯航拍图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今的我,已是耄耋之年,脑海中关于县治搬迁和街心公园建造的回忆,却依旧清晰。数十载白云苍狗,县城的沧桑巨变,令人不禁感叹!

       20世纪70年代初,闽侯县治由螺洲初迁至甘蔗。彼时的新县城,只有两段窄小且不足百米的街道,一段是化龙村的亭下街,一段是长江村的十字街。街道的四周,昏暗的路灯、低矮的房屋,满街跑的鸡鸭,充斥着浓重的乡村气息。

       环境堪忧,交通也不是很理想,那时县城到市区每天只有两辆公交车“双向奔赴”,平均半个小时才来一趟,乘客们一哄而上,别说没座位,连站立脚跟都难着地,人挤人堵得好像“毡柴杷”。车站设在南门兜出了城就是土路,一路颠簸差不多需要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终点站。县委县政府机关办公也借用在甘蔗华侨中学校舍,工作人员只能租用民房或住搭建的简易棚屋。当时县城,被群众形容为“小小甘蔗城,两间杂货店,县里打屁股,全城听得见”。相较于如今的高楼林立、街景辉煌繁华,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1984年,县治搬迁十余年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中心区域,修建一座曲径通幽、园林掩映的开放性公园。建造公园需要钱,当时县财政年收入只有数千万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下,只好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发动全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义务参加建设公园劳动,采取分段包干限期完成任务。我们县劳动局分配包干工程地段,正处于旧时的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楼对面。如今在那里的池塘岸边生长着一株耸天矗立的大树,在1984年只是一株学名为“乌柏”的野生小树木,当时它的生长位置,在公园待建的荷花池塘的中心,对施工造成了阻碍。就如何处置,大家众说纷纭。这时候,一个村民便想乘机将树木砍了当柴火用,被时任局长林守聚同志制止。拉扯中,守聚同志手背被柴刀划伤,村民自知理亏逃走了。守聚同志度量大,认为既然保住乌柏,就不再追究对方的责任了。

       当时,这株乌柏像个“锄头柄”,黑不溜秋的,一点都不显眼,但我们劳动局有许多农村出生的干部,他们都颇为熟识农村树木特性作用,知道乌柏在治疗不少疾病方面有着神奇的效果。几经商量,大家决定将这株乌柏树移植到新址。移植时颇费周折,我们五六人动手把树木挖起来,用稻草绳包扎根部。然后,大家手扶肩扛,将把树木移往距离原地十多米处的岸边重新栽种。栽好树,为保证其能够成活,我们还用几条木条把新树木抵住,砍些棘条围起来,并用布条写上“风景树请共同保护”的告示。之后,大家三天两头前来浇水观察,待到第二年新春,看到树木成活且长出了新枝叶才放下心来。期间,我们还在岸边种了一排柳树,在春风里千万枝杨柳,引来鸟儿栖息鸣叫,无意中为公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古云“百年树人,十年树木”“万丈高楼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今这株乌柏长势旺盛,枝繁叶茂,高大挺拔,腰围一抱围,高约10多米,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我对这株树情有独钟,每次到县城,都特地要来树下停一停,举头仰望、浮想联翩。一棵树,留住了一段历史,见证了曾经风雨沧桑的岁月。在街心公园里,能够生长着这样一棵生机勃发、茁壮高大的珍稀树木,并可以不时来此追溯忘却的记忆,实属难得。

       此外,在建造街心公园同时,县劳动局的劳动服务大楼恰好也在进行。这座地处旧县城中心区域的劳动服务大楼面积千余平方米,耗资六十余万元,紧邻街心公园。建造大楼时,县劳动局还出钱征用了毗邻街心公园的三亩村民宅基地,并将之无偿贡献来支援街心公园和周边道路的建设。

       作为闽侯县城最老的公园,而今的街心公园,已经陪伴县城群众走过了40个春秋,并在多次改造提升后,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诸多四方游客“打卡”的闽侯老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