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慷慨捐资 心怀故里赤子情怀
内容更新时间:2024-06-07 08:03:27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程钊
林明海(左一)送上助学金。林若野 摄
本报讯 “作为闽侯人,我生于斯长于斯,回报家乡是理所应当的。”5月31日,在接受采访时,年近八旬的闽侯乡贤林明海如是说,朴素无华的言语,句句发自肺腑。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林明海匆匆赶回家乡闽侯县,参加在闽侯县七里学校举行的奖教金捐赠仪式。仪式上,他出资7万元人民币,另一位乡贤企业家林明锦出资3万元,共同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今年以来,林明海已经在家乡捐资超过三百万元用于教育事业。
林明海,现为中国侨联委员、香港福州十邑同乡会会长,华利植毛吸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闽侯县侨联名誉主席。20世纪40年代末,他出生于祥谦镇洋下村,祖上七代务农,番薯米、咸菜干伴随着他度过了童年;长大后,他报名参军,五年的军旅生涯淬炼了他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品质。1978年,林明海赴香港定居。为了在香港立足,他刻苦学习广东话、客家话,在这里,他住木屋、打零工,什么苦都吃过。
1981年,林明海进入当地的一家五金植毛厂打工。由于他努力学习技术,工作积极肯干,待人友善,收获了老板和同事们的信任。不到几个月,林明海就被提拔为主管。不久,雇方老板出资,让其发展配套的下游企业,开始了其创业的历程;期间,他钻研出植绒技术运用于金属、陶瓷等制品,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让这种工艺走俏市场,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彼时,我大胆地将‘植绒技术’运用到金属、陶瓷上,瞄准市场机遇,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也为今后的事业打好了基础。”林明海说。之后,在1985年,他又紧跟内地发展的时代浪潮,在深圳市宝安区观澜镇置地20亩,建起了总面积1万平方米的5座厂房,第一年产值就超过千万元,聘请的工人也达到了五、六百人。
在自身事业进入稳定期后,林明海便时常想起家乡,想回报桑梓。为此,他率先倡议捐赠,推动了闽侯祥谦大桥、尚干大桥的建成。他还捐资100万元,在祥谦镇洋下村中心小学,兴建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海芳教学楼”;在闽侯县青口镇西台中心小学兴建一座3层教学楼;捐资近70万元,在母校闽侯二中设立了海芳奖教助学基金会;每次家乡修建老人院、卫生院、祠堂、自来水,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总少不了他慷慨解囊的身影。历年来,林明海在基建、教育等公益方面的捐赠已有数千万元。
作为一位乐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林明海在生活上却颇为节约和低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日常居家的花销不多,最喜欢的食物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来自家乡的小吃——尚干拌面扁肉。
“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不单是要在经济上富足,更需要民众的进步,这就要从教育入手,注重对青少年的培养。我个人的享受少一些,把钱投给国家的未来就多一些,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很满足很快乐。”林明海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