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锅边
内容更新时间:2024-01-12 08:25:08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一中高一崇德班 余乐妍
福建人的传统早餐,常是一碗热腾腾的锅边糊。
锅边糊的原名本是鼎边糊。鼎,是专门与柴火灶相配的锅。在沸腾的蚬子味汤底中,绕锅边倒上一圈面糊,面糊受热而凝固成面片,汤底也染成了糊状,“锅边糊”的名字便是这么来的。柴火灶煮出来的正宗的鼎边糊,总让人尝出特别的滋味。
记忆中的童年充满了锅边糊味。
儿时,还住在旧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个炉壁斑驳的柴火灶了,满是岁月烙下的印章。抓一把稻草扔进灶里,点燃火柴,灶火便升起。熊熊烈火在炉中窜动,火苗似片片红绸,泛着红光,时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随后,灶里便氤氲着一股香气。似有木柴的清香,又伴着一些稻壳的米香,或夹杂着灰炭的焚香,朦朦胧胧,弥漫了整间屋子。
爷爷说,灶火越旺,生活越旺。
是的,那时,家家户户都有这么个柴火灶。邻里关系好,大家总会时不时提议用柴火灶煮锅边、炸油饼等等。灶火一烧,就有美味可享受了。于是,小时候就盼着这样的日子到来。
每逢这天,邻居家的阿婆总会早早地磨好米浆。石磨被推动,带水的米粒从磨眼中放进去,乳白色的浆汁便会从两片石磨中间流出来,挂在边沿。磨架下放着大盆子,米浆出来,汇成一道涓涓细流流入盆里。用石磨磨出来的米浆是工业流水线所不可及的,爽滑、劲道,口感更为绵长。
蚬子下锅煮汤,待煮熟后挑出蚬子肉。后将葱头炒香,将三者合于锅中,加入肉、香菇、虾米等配料。水开后便可舀一勺米浆,绕鼎边倒一圈,待其成片状贴在鼎边,再用锅铲将其铲入锅内,方可继续加第二勺。待汤煮开,加入些许调味料,便可出锅了。
我们一群小孩常迫不及待地围在灶边,嚷着大人给我们先尝尝味。见我们烫嘴的样儿,大人们总是哈哈大笑,浓浓的邻里情洋溢在灶火边。满头大汗的大人们忙罢,便会端上一碗锅边糊,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吹着凉风,有滋有味地聊着家长里短。吃饱了的孩子们你追我赶,那叫一个热闹。
后来,我们买了新房子,搬走了。但周末的锅边糊聚会定会回来参加。前两年,老房子也彻底拆迁了。大家分散各地,住进了高楼大厦,见面的机会寥寥无几。柴火灶更是没了影儿。我再未尝到那个味道的锅边糊了。
几日前,母亲从超市买回一包锅边粉,要煮锅边糊。工业制的粉末和煤气灶煮出的锅边远比不上儿时那个味道。这才明白,记忆中的锅边糊吃的是邻里情,吃的是烟火气。
置一方灶台,烧柴火煮锅边,传达的是童年的味道,是人情的味道,是烟火的味道。这些味道已在漫长的时光洪流中,和乡亲、念旧、手工、相聚、热闹等等情感混合在一起,暖心至深。才下舌尖,却上心间,让人几乎辨不清哪个是滋味,哪个是情怀。
点评:这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锅边里蕴含的美味、烟火味、人情味等,让人仿佛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浓浓的邻里情和怀旧的情怀。指导老师:闽侯一中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