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踏上理想路 执笔扫尽天下浊
内容更新时间:2023-08-25 08:07:41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陈堡
林白水纪念堂。资料图片
林白水烈士纪念碑。资料图片
甲午海战前夕正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这天,慈禧喊道:“谁敢让我大寿过不好,我让他一辈子过不好。”不久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斗中,“扬威”舰中弹起火搁浅,“扬威”舰管带林履中拒绝逃生,跳海自沉舍身报国。消息传到林履中的家乡闽侯青圃,一个20岁的青年泪目了,他悲愤地说:“先叔父忠烈仁义,吾辈定当不辱门风!”青年名叫林白水,是林履中的侄子。是林履中资助家贫的林白水上学,带他见识世界,叔侄关系十分亲密。十年后,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清廷筹办“万寿庆典”,这个名叫林白水的青年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此联既出,字字辛辣,令人拍案,传诵一时。此时的林白水已经是“中国白话报第一人”,同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陈季同、林旭、林觉民等志同道合的家乡名人一道,成就“晚清风流数侯官”的辉煌。那么,这块“晚清风流数侯官”的故土是如何让林白水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林白水这个首邑之子又在故乡留下哪些成长的足迹呢?
林白水。资料图片
在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下街,有一座始建于清初的砖木混合老宅门口的匾额上书写着“林白水故居”五个大字。1874年1月17日,林白水就出生于这个老宅子里。林白水的父亲林剑泉虽然中过举,但性情过于贪闲好逸,故而家境困窘。幸亏林白水的母亲颇具国学修养,幼年的林白水从母亲那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林白水在14岁时,就差不多读完十三经,作诗填词也常常得到闽中名士的称赞。此时一个名叫高啸桐的城中名士改变了林白水的一生。高啸桐服膺宋儒,工古文,留心经世之学,最重要的是高啸桐以传授新学闻名福州城。也正是有了这个名师,林白水才首次知道“新式学校”及“报纸”。在先进思想熏陶下,少年林白水的思想犹如插上彩色羽翼,他下定决心要为打破封建专制制度而奋斗。
林白水十八岁时,诗词和书法就很出名,成为闽中名士。他不顾众多朋友劝说,坚决不愿考取功名。而林白水的这个决定也改变他一生命运,此后他开启了背井离乡教书办学的新学之路。
位于青圃村老街上的林白水、林履中故居老厝。林若野 摄
这条“新学”之路为何给林白水的一生带来巨大的改变?我们可以从林白水此后的人生足迹一探究竟。
在林白水19岁那年,由恩师高啸桐介绍来到石门知县林伯颖家中担任私塾教师,主讲新文学,在他乡林白水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知己,林纾。林纾也是闽侯人,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他积极主张新政宣传爱国精神,受林纾进步思想影响,林白水决心要成为一个有希望、有抱负的爱国青年。
1898年,应另一位侯官友人,时任杭州知府林启之邀,林白水赴杭参与创办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养正书塾(今杭州高级中学)、东城讲舍、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教习。
1902年,林白水又回到故乡,与表兄黄展云等人借用卢氏家祠为办学地点,在文儒坊创办闽人自办的第一所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式学堂——福州蒙学堂,以宣传新思想,培养革命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天,好友到家邀林白水外出游玩,见他正孜孜不倦备课,十分不解地问:“教学的辛苦人皆知之,何不另选其他职业轻松潇洒度日?”林白水一脸严肃道:“轻眼下正需要能帮助国家崛起之精英。我要选择另一条道路,用更加直接的启蒙、更加快捷的灌输,以求尽快唤醒麻木沉睡的国人。”
渐渐的,受林白水新教学理念影响的人们越来越多。学生从老师林白水身上学习了许许多多的好品格。这些学生中的一位在1911年留下了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没错,这个学生正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林觉民留下这封《与妻书》后,慷慨赴死的豪情同恩师林白水敢说真话、敢为百姓说话、敢为劳苦大众鼓与呼的豪情何其相似。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 包括林觉民共有十九人来自福州,其中大部分是福州蒙学堂的学生。广州起义的失败,让林白水深深感到,要想更广泛地发动民众的力量、尽快唤醒沉睡中的国人,就要采取另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办报。为了办报,林白水再一次开启离乡之路。
林白水一生嫉恶如仇,拿笔做“武器”,办学校、办报纸,用自己的方式匡扶正义。资料图片
林白水纪念堂内部。资料图片
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这句今日读来仍是掷地有声的名言,堪称林白水一生的写照。教过书、办过学、革过命、从过政的林白水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办报。
1901年6月,林白水正式成为新创办的《杭州白话报》主笔,开始新闻人的生涯。这是中国第一份采用白话文的报纸,林白水说:“因为我是一个平民,所以我说的话,是一般老百姓的语言。”
1903年,林白水应蔡元培之约来到上海,与他一起创办《俄事警闻》,后来又改为《警钟日报》。与此同时,林白水又独立创办《中国白话报》,他在第一期发刊词中写道:“天下是我们百姓的天下。倘使把我们这血汗换来的钱粮拿去三七二十一大家分了瞎用,又没有开个清账给我们百姓看看,做百姓的还是拼命供给他们快活,那就万万不行。”他的敢言、能言触动了很多人。《中国白话报》发行量从创刊时的数百份,到后来增至上千份。
1906年,林白水自费留学东渡日本,成为中国留学外国进修新闻学的第一人。在日本,林白水结识了他心心念念的偶像——孙中山。林白水一生不攀附任何势力集团,也绝不顺从某个铁腕人物的意志,唯独对孙中山有着极高敬意。林白水这个“忠实粉丝”曾连续发表《吾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时局与孙中山》《欢迎孙中山》等文章来表达对偶像的敬意。有感于林白水的革命精神,孙中山题写“博爱”两字赠送给林白水。
1916年9月,林白水在北京与梁鸿志、黄秋岳创办《公言报》,开始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悲壮旅程。这十年间,他将自己的精力、时间和智慧全部献给民国的报业。期间好友林纾给了他很大帮助,《公言报》的办报资金就来自林纾的门生徐树铮。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大量地用“白水”这个笔名发表时评,笔锋辛辣、庄谐齐出。
1920年10月期间,林白水在胞妹林宗素资助下独立创办《新社会报》,他郑重宣告《新社会报》要“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大力报道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评击政府和社会颓政败风。最后,林白水公开揭露军阀腐败,被军阀张宗昌命令逮捕。
在1926年8月6日,天刚刚亮的时候,林白水被宪兵拉到北京天桥暗暗枪杀,享年52岁。
作为报业先驱,林白水二十余年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就有10多种,从晚清到民国被他冷嘲热讽的达官贵人不计其数,其报社被查封五次,自己进了三次监狱,但他丝毫不惧,始终坚持着他的理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从闽侯到杭州到上海再到日本、北京,几十年间,林白水几度离乡又几度返乡,他的离乡之路更是他的理想之路。细数侯官风流,古今弦歌不辍,同为首邑儿女的我们,如果不能从林白水等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身上,领略“爱国、自强、开拓、勤勉”的侯官精神,我们又怎能读懂曾经的八闽首邑、如今的滨江新城那份跨越千百年的厚重与积淀?
1903年,林白水应蔡元培之约来到上海,与他一起创办《俄事警闻》,后来又改为《警钟日报》。资料图片
林白水独立创办的《中国白话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