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内容更新时间:2023-07-28 08:14:50来源:闽侯乡音报

■ 记者 林若野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听过《田螺姑娘》的传说。其实这一则广泛流传于民间,影响深远的神话故事,就发源于闽侯县。

     《侯官乡土志》记载中,曾以本土为“琅环之域,螺女之居”而自豪。而如今的闽侯人,知道这些的却并不多!那么,田螺姑娘的故事及其与闽侯的渊源为何?且随我们一一探寻。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侯官螺女庙。林若野 摄


晋代始有记载  影响远播日韩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螺女庙正门。林若野 摄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陈爱涯介绍侯官螺女传说。林若野 摄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2020年兴建螺女庙时的石碑。林若野 摄

      田螺姑娘,又称螺女、白水素女。传说在古代侯官县,有一个青年名谢端,他为人忠厚勤劳,却因家贫未曾娶妻。一天,谢端在海边发现一只硕大的海螺,将之捡回家,养在缸中。说来也怪,此后十数日,他每天劳作完回家,都有提前热好的饭菜吃。

      谢端心中疑惑,以为是邻居怜悯自己孤苦帮忙做饭。奈何问遍四邻,都没有人承认。更有人笑着告诉他:“卿已自取妇,密着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谢端闻言,心中疑惑,便在一次下地后折返回家,却见从水缸中走出一位美丽的姑娘,来到灶台前,熟练地刷锅、淘米、烧火、做饭……谢端急忙入门拜谢,姑娘见状说:“我本是天河素女,天帝怜悯你忠厚善良却贫穷,本意叫我下凡为你守宅做饭,待你十年内富裕并娶妻,便是我离开之时,如今既然身份暴露,只好提前离开。”

      临走前,田螺姑娘留下一只可以产米的螺壳给谢端,嘱咐他常怀居安思危之心,多多储存粮食,有备无患。之后,谢端谨记教诲,靠着勤劳,使得家境日渐丰足,还当上县令。为答谢素女的恩德,谢端将螺壳中产出的稻米全数捐出,拿来接济百姓,并为螺女造了一座神像,百姓感怀谢端的无私和螺女的恩德,逢年过节都要烧香拜谢,螺女信仰遂自此流传开来。

      这篇《白水素女》,记载于陶渊明所著的《搜神后记》,是其仿照东晋人干宝《搜神记》中的螺女故事而撰写。而关于螺女故事的记载,最早来自西晋文学家束皙的《发蒙记》,成书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之后历代中,除了民间口口相传外,如南朝著名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唐代皇甫氏撰写的《原化记》等书籍,均记载有螺女的故事,并因时因势地进行了丰富的拓展。

      在口头与文字传承的过程中,螺女故事不断提炼、加工、充实与完善,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版本。据说,在当代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卷中,就有近百篇螺女型故事,其中以福建、江浙一带居多,其影响力甚至远播到日、韩等国。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侯官村螺女庙中关于田螺姑娘故事的壁画。林若野 摄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俯瞰螺女江。林烁 摄


风靡海内外的螺女  “娘家”其实在侯官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闽剧《田螺姑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螺女传说风靡海内外,而田螺姑娘的“娘家”却众说纷纭。一时间,大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趋势。

      闽侯县文史专家陈英水对此深有研究,他告诉记者,依目前所知螺女故事的流传文本,《发蒙记》为先,《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等随后。隋唐之后,各地不同版本螺女故事的起源,多受《搜神记》影响,与侯官相比,“正统性”十分薄弱,原初地之说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依从《发蒙记》《搜神记》等著作记载,《田螺姑娘》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侯官人。侯官,即是闽侯县的旧称之一。清代的侯官县,大部分地域位于今天的闽侯县境内。而彼时的侯官县人,都骄傲地称家乡为“琅环之域,螺女之居”,这一切在清《侯官县乡土志》中皆有记载。

      据记载在汉代,闽江甘蔗河段还是一片海湾。因这片海湾形状像一个大螺,所以人们称它螺湾,又叫螺江。之后,随着螺女故事从此处流传后,人们改称螺江为螺女江。这段螺女江,西起今竹岐小目溪口,东至上街石门峡,螺女传说就发生于此。

      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志——南宋梁克家所撰的《三山志》中,也有关于螺女江地理位置的两段记载, “螺女江,侯官县西北三十里……今足迹尚存。或曰江形如螺。”“至甘蔗北分,数里复合,至石门(今鲤鱼洲宾馆位置)南分,赤岸山尾与沩山尾相迎如门,水中有石阈。过石门为马渎江中流……”

      清施鸿保《闽杂记》云:“螺江,一名螺女江,侯官县属,在县西北十一都,上接水口,下引闽江。故侯官亦称螺江。”

      民国林其蓉的《闽江金山志》所附的“闽江金山左近疆域全图”中,更是清楚标明了螺女江和螺女庙的地点,就在今上街镇侯官村的镇国宝塔附近。

      “我幼时常听老人们说,我们侯官早期就有螺女庙,在今天的鲤鱼洲国宾馆内。该庙旧时称为‘螺江境’,据传始建于晋代,曾几度毁于水灾,历代均有翻修。到唐宋时期,香火最为鼎盛。民国初期,螺女庙尚存,内有面朝大江的螺女泥塑像一尊,是乡贤延请巧匠制作。”闽侯六中退休教师陈爱涯说。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侯官村斥资200多万在镇国宝塔不远处,重修了“螺女庙”,并在庙后陆续修建了观音殿、齐天府、天仙府等,使这些原先供奉在侯官上市、下市及龙台山上的民俗信仰“汇聚一堂”,和螺女信仰相结合,让许多到此处研学的大学生,可以“一站式”了解侯官当地多元的民俗文化。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在观音岩所在的榕中村及周边村庄,田螺姑娘的故事广为流传。林若野 摄


谢端故里遗迹多  推广传承正当时

      在闽侯县,还有许多与螺女传说相关的地方,如竹岐乡的观音岩寺,至今还保存着一块形似田螺的“田螺岩”,当地村民都认为它与《田螺姑娘》传说“缘分匪浅”。

      观音岩寺位于闽江南岸的竹岐乡榕中村佛岩山,海拔约400多米。田螺岩就在其山门。这里空气清新,各类神奇的传说引人入胜,近年逐渐成为许多游客旅游览胜、登山锻炼的好去处。

      “从山脚下步行上山,大约须走过一千多级陡直的台阶。初次尝试登山的人,大多要步行近一个小时。熟悉后基本可以缩减到30至40分钟。进了山门就能看到像田螺状的大岩石,这就是传说中的‘田螺岩’。岩上有类似‘螺纹’的痕迹,岩下一股清泉,饮之甘甜无比。” 谈起观音岩寺和田螺岩,村民陈大爷总是滔滔不绝。据他说,在榕中村及周边村庄,田螺姑娘的故事广为流传,许多老人都能讲上一段与此相关的传说和轶事。

      近年来,随着闽侯县进一步加大对侯官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挖掘”。与之息息相关的螺女文化也逐渐被加以重视。2009年,田螺姑娘的故事被改编成闽剧,首次对外公演便博得满堂彩。今年3月,一曲以《田螺姑娘》故事为题材所创作的MV“亮相”八闽首邑,将崇尚善良、质朴的侯官文化与歌词创作相结合,把田螺姑娘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这段起源于首邑的传说“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闽侯县必将再现古侯官“琅环之域,螺女之居”的美誉,让“谢端故里、螺女之乡”为世人所熟知,让沉睡已久的文化遗产再次“活”起来!

田螺姑娘的“娘家”在闽侯

形似田螺的“田螺岩”。林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