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这里开过一个重要会议
内容更新时间:2023-07-21 09:17:27来源:闽侯乡音报
■ 记者 林若野 陈堡
70多年前,在位于闽侯县荆溪镇桃田村的一座小山上,曾有30多位革命者汇聚一堂,秘密地开了一场会,史称龙山会议。这场会议的召开,有效地推动了闽浙赣地区城市工作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的革命史,尤其是福建的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那么,这场会为何在桃田召开?其背后有何缘故和故事?近日,记者前往荆溪镇探访背后的答案,感怀昔年先烈们的峥嵘岁月,探寻龙山精神。
龙山会议纪念馆。林若野 摄
龙山会议纪念馆外景。郭城 摄
70余年前的会议 开启八闽革命史“新篇章”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指示,福建的中心工作要放在闽浙赣边区,依靠武夷山一带的地形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革命力量,同时开展城市工作。中共闽浙赣区党委为了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城市工作,成立了中共闽江工作委员会。1947年1月,闽浙赣区党委决定将闽江工委改为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以负责开展东南各省的城市工作。
1947年2月22日至25日,中共闽江工委在林森县桐口乡(今属闽侯县荆溪镇)革命基点户郑金伙的房子里召开了“龙山会议”。据记载,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福建各地及台湾的党员干部30多名,到会者均编代号,不现姓名,一进会场就戴上面罩,互相不接触、不打招呼,按小组活动;白天休息,晚上开会,以防暴露;报告只凭脑记,不作笔记。
龙山会议召开,明确了闽浙赣区党委关于成立城市工作部的指示,系统地总结了闽江工委两年斗争情况,并作了《论开辟第二战场》的报告,确定了城市工作为农村服务、为游击战争服务的方针。同时,新成立的城工部还决定建立闽浙赣地下军,下辖闽海、闽东北等4个纵队,用武装斗争配合城市工作的开展。
龙山会议后,城工部派遣大量的优秀爱国青年到各地开展城运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干部达200人,发展党员3000人,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然而,就在城市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由于当时闽浙赣区委的误判,和一些历史的巧合误会,最终导致了大众为之扼腕痛惜的“城工部事件”,使得大量优秀干部罹难,造成了城工部内上下组织之间联系的中断,这一时期,被称为城工部的“断联”时期。
在这种艰难的岁月里,以林白为代表的广大城工部同志,仍然继续在开展斗争,他们一部分坚持武装斗争,在闽侯、古田、连江、闽清、平潭等县,建立了20多支游击武装,计4000余人,依靠这些力量武装解放了平潭县城,并通过统战工作,和平解放周宁、宁化等三个县,一部分留在城市的党员则通过宣传办报等方式,继续开展城市工作。
1953年初,中共福建省委开始对城工部事件进行审查。1954年,中央决定为“城工部事件”及有关人员平反,妥善处理善后事宜。至1957年4月,共恢复了1276个城工部党员的党籍。至此,那些冤死的英魂,终能含笑于九泉!
龙山会议筹备组用过的旧油灯。资料图片
龙山会议纪念馆内部。林若野 摄
由龙山会议亲历者陈世明提供史料而出版编印的《红色闽浙赣故事》。林若野 摄
年过百岁红心不改,陈世明介绍在养老院参与党建活动的情况。林若野 摄
省委小桥交通联络站 龙山会议筹
小桥交通联络站。林若野 摄
龙山会议能够顺利召开,和一群地下党员的积极贡献是分不开的。他们隶属于小桥交通联络站。这处联络站位于闽江水上交通要道,前临闽江,后靠公路,下游有码头,是地下党员陈应东同志的家。
1946年9月至10月间,应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工作要求,当时负责西北区工作的林白同志,将此处选为交通站,以方便我党开展周边交通联络各项工作。此后,小桥交通联络站成为了中共福建省委地下重要交通站,陈应东一家也成了该联络站的交通员。
以此处联络站为基础,厚屿、光明、关源里、桐口等党支部和交通站陆续成立,大大增强了党在一线的组织力量。以陈应东为代表的基层党员们多渠道了解敌情、搜集各类情报,并做好通讯联络、为一线运送枪支弹药,十分活跃。
1947年2月22日至25日,中共闽江工委在闽侯县(时称林森县)桐口乡革命基点户郑金伙的房子里召开了“龙山会议”,联络站既是各地党员前往会址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会议前期筹备会所在地,会址的选址也有陈应东的一份功劳。
“龙山会议筹备前期,我祖父在福建协和大学食堂工作,城工部在大学党支部的负责人知道他是桐口乡人,便请他代为挑选隐蔽的会址。会议筹备期间,我的老祖母郑长妹还负责为筹备组的同志们做早饭。据她回忆,当时筹备会议的共产党人十分辛苦,大家经常讨论、研究到深夜。每天清晨她起床做饭的时候,都会看到席地而睡的大家伙,小小的联络站内躺满了人。”陈应东烈士的孙子陈祥权说。
他告诉记者,小桥交通联络站对龙山会议的意义,绝不止局限于对参会人员的接待和联络,还包括了会议期间的放哨、后勤和掩护等细致的工作,其作用贯穿龙山会议之始终,确保了会议的胜利圆满结束。
1947年11月,因叛徒出卖,联络站遭到破坏,有的交通员被捕入狱,遭严刑逼供,身心受到极大摧残;有的改名换姓,远走他乡,孤身漂流海外……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联络站无一人叛党投敌,革命意志坚韧无比。
鉴于小桥交通联络站为福建革命斗争做出贡献的历史事实,2019年7月,闽侯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为联络站正式挂牌“福建省委地下党厚屿小桥交通联络站革命遗址”。在这里,不但可以了解先烈们光辉的事迹,还能触摸龙山会议筹备组用过的旧油灯,联络站成员们接收、发送情报时穿过的蓑衣等老物件,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的党史学习教育。
2019年,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为联络站正式挂牌“福建省委地下党厚屿小桥交通联络站革命遗址”。林若野 摄
小桥交通联络站被列为闽侯县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便加以保护。林若野
陈应东烈士的孙子陈祥权介绍小桥联络站的事迹。林若野 摄
省委以此处联络站为基础,先后发展了厚屿、光明、关源里、桐口等党支部,大大增强了党在一线的组织力量。林若野 摄
小桥联络站成员们接收、发送情报时穿过的蓑衣。林若野 摄
峥嵘岁月思无尽 几回梦里回龙山
七十余年的时光匆匆而过,龙山会议和城工部党员的精神,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追思。
2007年,城工部老党员、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在接到老校友严子云建议寻找龙山会议故址的来信后,感动不已,决心亲自推进此事。此后他不嫌繁琐,多次带领陈世明、孙子清、萨本珪等老同志往桃田村探寻龙山会议旧址,并为之四处奔波,筹集款项。
2008年8月,“龙山会议旧址”纪念碑建成,游德馨为之题写了碑名。2012年10月25日,龙山会议纪念馆落成,来自全国及海内外各地的两百多名老同志、烈士亲属等汇聚一堂,共庆盛事,追思英烈,传承龙山精神。
如今,龙山会议纪念馆作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着众多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到这里缅怀英烈探寻先贤们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7年,站在龙山会议旧址上,陈世明(左二)和昔日的交通员(右一)感慨不已。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