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尽千帆“小香港” 繁华褪去启“新程”
内容更新时间:2023-07-14 08:10:02来源:闽侯乡音报
■ 记者 林若野 陈堡
远眺闽江畔小箬集镇风光。罗志帆 摄
从闽侯县城顺着316国道沿江而上经过北溪闽江大桥就到了小箬乡小箬村。这个距离闽侯县城约50公里的小村曾有“小香港”之称,是闽江中上游黄金航道的重要中转站,在周边地区享有盛名。近日,且随我们一同走进“小香港”,来了解小箬村的前世今生!
小箬。小箬乡供图
因江而兴 闽江中上游的水上枢纽
德泉金鱼产业园。小箬乡供图
北溪闽江大桥。小箬乡供图
小箬村地形优越独特,闽江流经此处有600至700米,江水平缓、波澜不惊,自然形成了天然港口,是上下游船家理想的停泊地。因为经常在此停泊,船家就利用多余的船篷在岸上搭盖篷房,以供“歇脚”和储存货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整片可供人居住的棚户区。
逐渐在此地定居的先民们,陆续将棚屋加以改造,盖起了更加坚固的木棚砖瓦房屋,使之成为了一处居民点。因作为屋顶的原始材料船篷,是用一种名为“箬竹”的叶子所编成,且此港口地方较小、岸线有限,先民们便以“小箬”称之,一直沿用至今。
小箬港的正式建立,始于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那时候,官府在此设置驿站,是去往当时首都开封的必经之地,之后历代均有驿站的设置。小箬港是早年间古田、尤溪、永泰、闽清、闽侯五县的物资交易集散地,也是闽江中上游的水上枢纽。据说,当时这里商贾云集,沿街店铺130余家,有米店、金店、布庄等等,并有多家货栈囤仓,各类物资堆积如山。
“旧时,来往客商有从下游溯江而上的,有从上游顺江而下的,大家在小箬港交汇,南来北往的舟楫争相靠泊,最繁华时每日靠泊船只超过了500多艘,就连闽清县城都没有小箬港热闹,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小香港’。”当地老人陈允康说。
作为商贸往来的集散地,小箬村烟火气十足,村里至今还留有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的古庙——五帝庙,又称临江境。该庙于明万历三十七年重修,1998年后再次翻新,是当地民俗信仰及来往商旅祈福的重要场所。
此外,小箬村在宋朝时有西村和大箬义窑等瓷厂,生产的瓷器均由小箬港运出,到福州转运出口,远销海外。可以说,至少在宋代,小箬港就是福建内陆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之一。“2019年‘南海一号’沉船中出土的瓷器,据说就有一部分是小箬的产品,当年还有相关媒体来此进行过取材。”陈允康说。
这堵石墙是临江境在明代重修的证据。林若野 摄
码头和“甲哥” “小香港”辉煌时代的见证者
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的古庙——五帝庙,又称临江境。林若野 摄
港口的繁华,“催生”了码头的设置和“甲哥”(搬运工人)组织的出现。后梁贞明六年设置驿站时,朝廷在此修建了一座宽1丈、长33丈的固定客货两用码头,大大方便渡船客商往来和物资搬运。
小箬村绿荫如盖、充满古韵。林若野 摄
随着贸易的发展,小箬港商贾与店铺云集,又先后在沿江兴建了六座码头,并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和民国13年(1924年)两次开通了蒸汽轮船客运业务。
通往旧港口岸边的石阶。小箬乡供图
那时的小箬港,货物吞吐量达日均5000担,客流量3000人以上,码头台阶皆用石头砌成,一直延伸至江边。此后,7座码头中,有3座因修路、建房等因素陆续毁弃,余下4座码头一直使用到21世纪,至2016年渡船停运后才日渐荒废。
小箬渡口石碑。林若野 摄
小箬港的繁荣饱含着搬运工人的艰辛这些被称为“甲哥”的人们用汗水浇灌了“小香港”的美名。
曾经的小箬古街一角。小箬乡供图
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小箬港讨生活的“甲哥”多数是无耕地农民和游民,他们受雇于货主,从事货物转运和进出仓装卸等业务。每次作业,都采用肩扛、背驼等方式,人均负重达到200至300斤,需步行百米以上台阶,不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收入还低。
1998年洪水中被淹没的小箬街。小箬乡供图
“小箬‘甲哥’最初没有专门组织,后来由于物资吞吐量大幅增加,搬运工日渐增多,方才形成了行业,也由此产生了竞争乱象。”陈允康告诉记者,这一现象,在福州解放后得到了质的改善。1951年,在全县成立搬运队的号召下,小箬从业人员搬运队正式成立,纳入国家商品粮供应,1952年成立搬运工会小组,1958年在公社化时下放到洋里公社管理。可以说,小箬码头和“甲哥”,为“小箬港”繁荣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是那个辉煌时代独特的“见证者”之一。
繁华褪去 规划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福田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陈秋霞 摄
宋时,小箬属于侯官县西太平乡仁德里,元明清归于二十四都。民国时,属于闽侯县大湖区洋箬乡。然而,因为小箬三面被闽清县围绕,村民到乡里办事,常要绕道,来往不便。于是,民国二十九年,小箬等几个村一度划归闽清县。
但拥有码头的小箬,就如同一块“香饽饽”,可以带来不菲的税收。于是乎,经过不断争取,民国三十二年,小箬的管辖权再次归属于闽侯县,但周边的大箬、北溪等村却留在了闽清县,形成今天形似飞地的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通了福古公路,小箬港仍是重要的水路贸易交流纽带,从旧时传承下来的近百米长的L 型古街,一直延伸到江边,始终不改繁华。到了70年代后期,由于铁路运输发达,公路成网,大量物资弃水走陆,小箬村日渐萧条。1997年,小箬从洋里乡析出,独立为一个乡级建制,以小箬村为乡政府所在地。到了199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几乎冲毁了古街和码头周边所有的木构房舍,使小箬港旧时“印迹”荡然无存,让人不由地感叹自然伟力的无情和造化弄人。
繁华褪去,社会的发展和交通路网的建设,也让小箬的出行日益便捷。闽清北站及北溪闽江大桥的投用,让小箬实现了与316国道的无缝连接,结束了需摆渡过江的历史。如今,小箬还是闽侯县唯一可以坐高铁上下班的乡镇。城市周边旅游的不断升温,也让小箬的旅游资源开发日臻成熟,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小箬村离闽清县城约6公里,老百姓采买生活物资驱车大约只要10分钟不到,而高铁火车站离村仅600米,如果恰好车次合适,只要17分钟就能到福州市区。”陈允康说。
拥有便利的交通、开发文旅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重现“小香港”的繁华……这是几代小箬人的梦想。如今,小箬人正朝着这个“梦想”大步前行,规划着属于他们的“乡村振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