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嬗变满目新 科教名城展宏图
内容更新时间:2022-07-08 08:16:13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林若野 陈堡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关心、高度重视福州大学城建设发展,在2000年,极具前瞻性地亲自谋划、推动,并研究决定选址上街镇建设福州地区大学城;2001年4月,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福州地区大学城区域总体规划》;2002年,机器的轰鸣声吹响了溪源江两岸村民崭新生活的号角,随着福州大学城建设全面展开,上街这个昔日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开始华丽嬗变……
20多年弹指一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省委、市委、县委的领导下,上街镇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步把“规划”变为“现实”。如今,滔滔闽江边,巍巍旗山下,一座致力于打造科教名城,引领创新步伐的福州大学城正巍然崛起,光芒四射!
华丽嬗变满目新
科教名城拔地起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州大学城调研时,重访闽江学院,对大学生们提出殷切希望。并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希望学子们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习总书记的嘱托中,蕴含着一个道理——科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如今,福州大学城早已成为福州市科教资源集中和科技创新活跃的重要区域。
上街镇人大主席林冰演正是这创新之路的见证者。“1995年,我刚从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上街镇工作,2000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要在上街建设大学城的规划,当时,我们上街镇干部都很振奋,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将会见证一段上街飞速发展的历程。”林冰演说。
在林冰演看来,征迁工作是推动大学城建设很重要的一环。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为了推动福州大学城发展,政府重规划、舍得投入,干部勤跑腿、甘奉献,细致研究政策、过程公平公正公开。群众愿意配合征迁,大学城的建设发展高歌猛进。
作为一名见证大学城建设发展的干部,林冰演参加工作27年,近16年都在大学城项目建设征迁一线,参与拆除的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
20余年间,福州大学城面积从14.5平方公里增加至20.8平方公里,入驻有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等14所高校。拥有40个国家重点学科、71个博士学位点和174个硕士学位点、2231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建有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场馆、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旗山湖“三创园”项目等共享设施,成为了福建省最大的高等教育和产学研基地。
“目前,上街镇正在全力推进闽都院士村的征迁工作,已陆续完成征迁30万平方米,占总征迁量九成以上。未来,依托闽都院士村和各高校的智力资源,围绕科技研发、创新孵化高地、数字科技等产业集聚发展,必将增强大学城乃至福州市发展的活力。”林冰演憧憬道。
告别破旧“风雨屋”
住进宽敞“大洋房”
在大学城建设中,上街岐安村是典型的大学城建设征地村,全村农田被征用。2004年,岐安村以征地补偿为契机,建起了一座座美丽舒适的花园式安置楼。2005年1月,在一片锣鼓声中,100多户拆迁群众搬进了自己命名的“岐安花园长安小区”。小区内,道路整洁宽敞,楼房错落有致,宽带网络、保安物业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从前,我们一家10多口老老少少都挤在破旧的土木房子里,屋内潮湿昏暗,下雨天‘床头屋漏无干处’,是当时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回想起大学新区建设20多年来生活上的变化,今年70多岁的村民王大爷告诉记者,旧屋被征用后,政府把他安置在岐安花园小区内,住进新居后,他添置了冰箱、电脑、洗衣机等家电……“要是没有大学城征地拆迁,这辈子哪能住上这么舒适的房子。”提起20多年来的生活变化,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在上街镇,还有许多像王大爷一样的村民,借着征地拆迁的东风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
2020年5月17日,上街镇蔗洲村完成整村搬迁,开启了村民幸福生活新篇章。今年49岁的张兆鼎是蔗洲村党委委员。整村搬迁后,他和村民们一样,被安置到了美丽的蔗洲滨江苑安置房小区里。
这处新建不过数年的小区改变了昔日村庄道路狭窄、围墙林立的旧貌,在科学的规划中“绽放”了新颜。小区打通了社区路网,疏通了地下管网,联通了安全天网,路面整洁美观,楼宇统一大气,设施规范完善;小区内,景观和文化阵地同时提质,增添了绿色元素,融入了文化元素,让人目不暇接。
“这都多亏了政府,现在路宽了、房子新了,住起来更是舒心多了。”村民李老伯告诉记者,自己在蔗洲村住了半辈子,看到家乡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他由衷地感到开心。
房屋被拆迁,农田被征用,村民靠什么生活呢?面对失地现状,上街镇蔗洲、岐安、榕桥等村还依托福州大学城建设机遇,积极兴办股份制商业网点,利用店面出租创收,增加村财及村民收入,村民们在大学城安居乐业,迎来更加不一样的人生。
城市品质万象新
村民摇身变“市民”
上街镇东百城永嘉天地,是福州市级夜色经济体验示范区,也是上街镇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如今随着10多所高校相继落户,这里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等商家云集,成为了大学城师生及上街镇居民一个休闲购物好去处。
边角地“微改造”成口袋公园与街头小景;公园、绿地、特色景点串珠成链,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布局扩容、提质……近年来,上街镇还全面提升了大学城城市品质。“这里变化真大啊,‘白改黑’的道路显得整洁大气,沿线的景观也变得美多了!”几年前,陈晓榈从闽江学院毕业。最近,姐妹们回榕聚会,旧地重游,沿着中美路一路走一路看,惊叹不断。
中美路是福银高速福州西出口至闽江学院南门的一个重要节点,原本这条道路老化严重,两侧脏乱差,十分影响大学城的城市形象。随着闽侯县启动中美路“白改黑”工程,并对整条道路进行了改造升级,曾经脏乱差的中美路摇身一变成为村民们心中的“最美进村路”。
最让陈晓榈觉得自豪的是,2019年4月,福州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在上街境内设有福大、金屿、上街、沙堤等站点,标志福州大学城正式迈入了地铁时代。
目前,福州地区大学城已形成“内外通道+两纵两横”的路网规划格局,放眼望去,曾经闭塞的交通,如今畅通无阻。福州西、沙堤互通投入使用,打通了福州大学城连接福银高速的便捷通道。洪山桥、洪塘大桥拓宽改建项目完工全线通车,上街至杨桥路实现全线八车道无红绿灯通行,福州大学城的交通翻开新的一页。
如今,气势恢宏的大型居住区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学城拔地而起,吸引了无数市民关注并选择在大学城定居。“20年前感觉自己是乡下人,但是2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家门口即可轻松享受城里购物休闲的乐趣,感觉自己就是市民……”见证巨变的上街金屿村村民王先生说。
时代大潮竞奔涌,“智汇”高地谱新篇。伴随着一个个蓝图变为现实,福州大学城建设交出一份饱含深情与汗水的一流答卷,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八闽首邑,成为福州城市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和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之一。未来,乘着强省会的浩荡东风,福州大学城将高擎信念之炬、激扬实干之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朝着一流大学城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