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闽侯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http://www.mhnews.com.cn  2021-05-18 16:23:13      【字号

一、闽侯的社会状况

闽侯县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两岸,北纬25°47′—26°36′,东经118°52′—119°25′。东邻福州,西接闽清,南连福清、长乐、永泰,北界古田、罗源。福厦、福古公路,324、316国道,福泉、京福高速公路,外福铁路穿越县境。全县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境内南北长89.7公里,东西宽55.75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东西向中间倾斜走向。南部属盆谷和平原,西部多为丘陵、山地,海拔多在800米以上,最高的大湖牛姆山主峰海拔达1403.4米。全县土地总面积320.43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97.86万亩,占总面积的61.75%,耕地面积28.26万亩,占总面积的8.82%,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的农业县。

闽侯境内溪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闽江干流自西北向东南穿流县境,汇入乌龙江,全长约100.4公里。大樟溪、大目溪、小目溪、十八重溪、上寨溪、源里溪等纵横交错,流汇闽江.水域面积18.4万亩,水力资源蕴藏量达9.87万千瓦。

闽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夏长冬短 ,属中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达1673.9毫米。森林面积226万亩,总蓄材量476.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1%.有地热多处,水温达31℃—69℃。矿产50多处,有金、钼、钨、明矾、叶蜡石、高岭土、砂等,砂蕴藏量达52万多吨。

闽侯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昙石山遗址、古灵山、五虎山、祥谦陵园、荔园渡假村、镇国宝塔、水西林古街、雪峰禅寺、林森故居、李纲陵墓等构成“闽侯十景”。还有十八重溪、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叠井、兔耳山、龙泉山庄等都是闽侯县的名胜风景区。

闽侯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柑桔、橄榄、龙眼、荔枝是闽侯经济作物中的“四大名果”,还有养蚕、养鱼、编织和粮油、农副食品加工等传统作业。

闽侯县现有人口61万人,旅居国外华侨9.9万人,港澳台同胞5.1万人,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全县辖15个乡(镇、街道)312个行政村,属福州市管辖。闽侯古时地广人稀,隋开皇十二年(592年)闽县、侯官县只15525人。唐开元八年(720年)闽县、侯官两县上升约75000人,清道光九年(1829年)闽县、侯官两县人口激增到937350多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增到977276人。民国四年(1915年)闽侯县人口为875220人,1949年底降为417422人。全县以汉族人口为主,占99.75%,还有畲族、苗族、壮族、回族、蒙古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傣族、高山族、拉祜族、独龙族等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25%。其中畲族人口最多为103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7.93%,其次为苗族154人,占11.25%,壮族94人,占7.06%。

闽侯历史悠久,素有“八闽首邑”之称。据考古,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闽族先人在今闽侯昙石山一带居住。战国时,元诸在今福州建立“闽越国”。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朝廷在闽越故地设冶县,县治在今福州屏山东南麓。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称侯官县,侯官之名由此始。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拆侯官县分置原丰县。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原丰与侯官合并,称东部侯官。隋开皇九年(589年)东部侯官改称原丰,开皇十二年(592年)原丰更名为闽县,闽县之称由此始。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分出闽县置侯官官,侯官县移治于侯官市(今上街乡侯官村)。武德八年废侯官县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再分闽县置侯官县。元和三年(808年)再并侯官入闽县,元和五年,复拆闽县置侯官县。咸通二年(861年)划出闽县地置永贞镇(今罗源县)后,闽县、侯官县县境已等同于建置闽侯县时境域,此时,闽县、侯官县实为闽侯县之前身。五代时期,曾把闽县改称长乐县、侯官县改称闽兴县,改称时间不过一二年,后都恢复原名。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拆闽县9个乡置怀安县,至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清时,闽县、侯官县均保持不变。两县共治于福州城(以今福州八一七路为界,路西属侯官县管辖,路东属闽县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府、州、厅建制,实行省、道、县建制,福州府被撤销。民国2年(1913年)闽县、侯官两县合并为闽侯县,县治设在原福州府治所内(今鼓楼区鼓西路新民里省地质矿产局院内)。1944年,国民政府为纪念1943年逝世的闽侯籍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将闽侯县更名为林森县。1946年,将林森县所辖的鼓楼、大根、小桥、南台、仓山划出建置福州市,从此县市分治。所以,从闽县、侯官县建县以来,至闽侯县与福州市分治为止,福州(含5区)都是闽侯县的属地,省、道、府、州治所都设在闽侯属地上。1947年后,闽侯县治迁往西涧、洪塘,解放前夕复迁西涧。1949年9月新成立的县人民政府迁往义序。1950年4月,林森县复名闽侯县,6月县政府迁往尚干;1953年5月上旬又迁至螺州;1970年9月1日迁至现驻地甘蔗。解放初期,闽侯县属闽侯专区管辖;1956年3月,闽侯专区撤销,闽侯县直属福建省管辖。1958年11月5日,改由福州市管辖。1959年8月15日复属已恢复的闽侯专区管辖。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同年6月,闽侯地区移驻莆田,改称莆田地区,闽侯县随划莆田地区管辖;1973年6月又划归福州市管辖至今。

闽侯古代幅员辽阔,随着建制的变革,疆域逐步缩小。汉代置县始,属闽地五县之一。当时闽县、侯官两县疆域面积为5436平方公里,相等于今闽侯县的2.5倍。

闽侯县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名人志士。如从宋嘉佑八年(1063年)到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封建科举中出现了许将、陈诚之、郑性之、黄朴、陈安卩、、龚用卿、陈谨、翁正春、林鸿年、王仁堪、樊仁远(武)、郑公侃(武)、方枢(武)、宋鸿图(武)、等文武十四状元。其中清光绪二年、三年科考状元被林鸿年、王仁堪摘取,一时名扬朝野。近代则有历史上第一任邮传部大臣的陈璧,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清大臣、民族英雄林则徐、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旧民主时期报界活动家林白水,黄花岗烈士中林文等九烈士,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国工运先驱王荷波,领导震惊中外的武汉江岸二七大罢工的工人领袖林祥谦,还有科技界著名气象专家高鲁、科普作家高士其、化学家侯德榜、植物病理学家林孔湘、天文学家张钰哲、数学家李俨、物理学家虞宏正、教育心理学家黄觉民等等。

二、反对英国侵略者侵占土地的斗争

闽侯人民富有反侵略的优良传统,绝不甘心屈服于外来民族的压迫。帝国主义势力自侵入闽侯起,就遭到闽侯人民的坚决反对与抗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瓜分、掠夺中国日益加剧。从福州口岸开放伊始,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行径就遭到闽侯人民的顽强抵抗。当时斗争主要针对侵略者强占土地盖领事馆和传教士占地建造教堂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英国侵略者进城时间,打击了列强的狂妄气焰。

1844年6月,英国驻福州府首任领事李泰国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领事馆地址,但老百姓都不愿意卖地或出租房子给洋人。李泰国要求闽总督刘韵珂允许英国人在侯官南台至乌石山一带建造洋楼。闽侯绅民李有年得知此事后,立即联名上书衙门,坚决反对英国人在闽侯建造洋楼,同时张贴告示发动闽侯市民起来反对,迫于民众压力,此事得以暂搁。但迫于英帝国主义压力,福州府当局不得不同意英方租用乌石山积翠寺建馆。同时为了缓和市民的反英情绪,双方协定,只许英国领事馆人员进城居住,英国商人若要进城租赁房屋,需经地方官府准许盖印方能生效。

1868年,英国传教士胡约翰利用教民林臻信串诱川石岛乡民,盗卖公地给英国布道院建造房屋并订立租约。当时嘉登(琅岐)、合北(亭江)两乡民众遂向上呈诉,认为川石岛地近五虎山,属军事要塞范围,不能租给外国人居住。因而,福州府及闽县官吏不敢将契据注册,此案悬而不决。1869年1月15日,胡约翰竟擅带木匠到川石岛破土动工,激起岛上民众强烈反对和抵制。但英国驻福州府领事却派军舰和水兵登陆川石岛,开枪打死村民一人,以威胁民众。川石岛广大村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他们加紧军事训练,增强联防组织,决心与再敢来犯英兵决一死战,川石岛和亭江、琅岐乡民众勇敢行动,表现了闽侯人民反对侵略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1876年,一场更大的反对英国侵略者侵占土地的斗争在闽侯城内乌石山展开。英国传教士无视中国法规,竟擅自在乌石山弥陀寺增建楼房四座,举人林应霖召集市民,一面直接向教堂提出强烈抗议;另一方面具呈官府向英领事馆交涉制止。福州府当局为讨好洋人,竟派人恐吓林应霖。林应霖不惧威胁,坚持斗争。而英国侵略者则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扩大占地,大兴土木,并谩骂民众,殴伤农夫,导致了闽侯人民更大规模的反英斗争。1878年,清政府派丁日昌为查办大臣专门来办此案,在闽侯人民团结斗争下,迫使英方将在乌石山占有的房屋全部交还,退出城内。这场持续了3年之久的反对英国侵略者侵占土地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但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土地的野心不死,而广大人民反抗侵略者侵占土地的斗争也一浪高过一浪。20世纪初期,闽侯又爆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反英斗争。1855年,英国驻福州领事直接向当地居民租用天安寺(位于福州桥南天安山)双江台后空旷山园两段,建造领事署。从此,英国领事署职员长期霸住在天安寺内。1908年,英方职员殴打在寺内的桥南救火会办事员。事发后,英方又向福建洋务局提出质询,强词夺理诬说中方“侵占大英国政府租界”。清廷官吏一面慑于英国领事淫威,无以对付;一面又怕引起义愤,难于收拾。因此,督署与洋务局之间就此事互相推诿,拖延时间。这时桥南各社团行动起来,他们中的骨干力量多是孙中山领导下的闽侯同盟会的中坚分子,他们将事发经过印成小册子分发全国,呼吁声援,同时组织“反抗英国领事侵占天安寺地址宣传队”,上街宣讲,散发传单,一时群情激愤,闽侯各界人士,以罢课、罢工、罢市等行动迫使政府与英人交涉抗议。消息传到北京,英国驻华公使不得以派人来闽调查。为缓和中国人民反英情绪,英方只好承认侵占行为,并令英领事将天安寺归还救火会。持续一年多的这场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三、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

1884年,法国政府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派遣以海军中将孤拔为统帅的远征舰队到中国,蓄意挑起中法战争。7月15日,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进入福建水师基地福州马尾港,他们肆意勘察航道、地形,搜集情报,如入无人之境。由于福建地方官吏执行清政府的妥协政策,使福建水师毫无战斗准备。然而侵略者的狂妄行径,却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义愤。闽侯群众手持镰刀、锄头、长矛和竹竿等,到仓山法国领事馆举行游行示威。马江两岸群众也自发与法国侵略者展开斗争。闽亭乡青壮年2000余人自发加入守军,在沿岸构筑防御工事;闽江口船民自发集合木帆船30艘停泊长门口待命,以备抛石堵港,切断法舰退路;闽侯尚干乡乡民在武探花林培基率领下,连续两次向闽浙督署呈递“万民折”,提出自带粮食武器,抗击法国侵略军。人民群众这种爱国热情却遭到清廷官吏的训斥和阻挠。后经反复请求,同意招募义勇300名,赶赴马江参战。但是,清廷西太后慈禧却严谕“无旨不得开炮”,李鸿章也严令“衅不可自我开”,福建水师只能坐而待毙。8月23日下午,与福建水师舰船近在咫尺的法国军舰乘潮水上涨,其主炮对福建水师尾炮的有利战机,突然发动攻击,福建水师在十分不利的态势下仓促应战。有的舰船还未起锚就被击沉,有的被击中起火燃烧。福建水师的爱国官兵临危不惧,奋起反击。旗舰“扬武”号前炮被打中,急调转船体用尾炮击中法军旗舰“伏尔他”号舰桥,当场击毙法军领航员和舵手等6人。后“扬武”号不幸被法舰鱼雷击中爆炸。“振威”号在3艘法舰的夹击下,满船起火,逐渐下沉,但仍然不断开炮。在它被法舰鱼雷再次击中、即将沉没的那一刻,还以最后一炮击中敌舰,重伤敌舰长等3人。“福星”号在开战后立即盯住法旗舰“伏尔他”号猛烈反击,其余法舰见状速赶来救援,而“福星”号越战越勇,最后因火药仓中弹爆炸,全舰官兵壮烈牺牲。海战中牺牲的许寿山、陈英、叶琛、林森林4名管驾(即舰长)均系闽侯县人。水师其余军舰“飞云”号、“福胜”号也不顾船体负伤起火,奋勇还击,直至沉没。闽侯尚干乡民林狮狮等10多人在海战当夜驾驶盐船,带上土炮,突然袭击法军主帅孤拔座舰“伏尔他”号,击中船舱,使孤拔受伤,而林狮狮却英勇牺牲。马江海战后,沿江两岸人民含泪收埋了阵亡的爱国官兵,并在马尾修建“昭忠祠”,以悼念为国捐躯的英灵。闽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永垂史册。

四、辛亥革命与闽侯光复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大门,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加深,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各国帝国主义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导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人民生活惨遭涂炭。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由于清朝统治者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奴才和统治工具,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矛头也就更加集中于清朝统治者。这时,闽侯一些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组织秘密社团,进行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活动。1902年,在闽侯先后建立的秘密革命社团有益闻社、桥南公益社、共和山堂、文明社学生联合会和汉族独立会等。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蓬勃展开。1905年,由于美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限制华工条约而引起的抵制美货运动爆发。消息传到福州后,5月9日,闽侯各界群众在城内“魁辅星闽书社”集会,讨论抵制美国严禁华工条约,群情激愤,当场纷纷捐款,并制定抵制美货措施。会后,福州大小商店都悬挂起“不卖不买美国货”的旗子,抵制美货运动在闽侯的掀起,为后来辛亥革命光复闽侯奠定了基础。

1905年8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极大地推动了革命运动在全国各地的兴起。1906年,同盟会福建支会在福州桥南公益社成立,大会以办理戒烟(鸦片)、救火等公益事业为掩护,暗中筹划革命活动,并派人到厦门、泉州、莆田等活动,设立分会,扩大革命范围和壮大革命力量。

1911年3月,闽侯县籍留日学生林觉民受中国同盟会总部派遣,回福州组织革命党人前往广州参加起义。同盟会福建支会立即召开会议,推举刘元栋、冯超骧、刘六符、吴适等率所属同盟会员同连江光复会会员前往广州参加起义。起义不幸失败,起义中壮烈牺牲的闽侯人士有林文、林觉民、方声洞、林尹民、刘元栋、冯超骧、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燊等9位,他们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发了革命党人的斗志,促进革命活动进一步发展。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闽侯革命党人抓紧从舆论和组织上准备光复闽侯。他们以同盟会机关报为阵地,大力开展革命舆论宣传,同时从组织上争取新军。当时清政府派驻福建的新军多数是汉族农家子弟,他们中不少人暗中进行反清活动。根据这一情况,革命党派人深入新军中,利用传授军事技术为名向新军宣传灌输革命思想,并吸收了许多新军官兵加入同盟会组织,甚至连新军高级将领许崇智、孙道仁等也加入同盟会。福州同盟会革命党人积极准备武装起义,但仍有一部分人却希望通过对清朝地方政府劝降方式,实现“不流血革命”。闽浙总督松寿拒绝投降,一面调兵遣将负隅反抗,派亲信爪牙四处侦探,捉捕革命党人,一面下令收缴倾向革命的福建新军弹药,还组织一个500人的“杀汉团”,妄图血洗福州。

与此同时,闽侯革命党人也积极活动,准备起义。11月5日,革命党人在闽江小船中召开会议,讨论起义问题。推举彭寿松为同盟会会长,孙道仁为都督,许崇智为革命军总司令。起义的主要力量是福建新军第十镇、闽侯学生和各进步社团群众组成的洋枪队、炸弹队、敢死队。由于风声很大,引起闽浙总督府的警觉,原定11月10日起义,决定提前于11月9日拂晓进行。

11月9日清晨5时,驻水部门城楼的革命军与城下看守的八旗兵发生冲突,八旗兵冲上楼梯向革命军开枪袭击,并放火烧城楼。此时,于山的革命军民开始炮轰旗下街,击中将军署,战斗就此打响。旗兵向旗汛口、狮桥头等路口多次冲击,均被革命军击退。午后,双方在津门路、秀冶里、高节里一带展开激烈巷战,旗兵在高节里被革命军和青年炸弹队猛烈攻击,损失惨重。而革命军的队伍和弹药则不断得到补充增援,闽浙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便吞金自杀。战斗持续了一天多,打得旗兵溃败不堪,清军将领朴寿和副都统胜恩被活擒,残余八旗官兵相继纷纷投降。9日晚,战斗结束,同盟会福建分会以福建军政府名义发出安民告示,宣布福州、闽侯光复。为光复作出贡献的就有闽侯尚干人林志棠,他是同盟会会员,公开身份是福建陆军小学校监督,他暗中积极参与福建同盟会活动,训练革命党人。他参加了敢死队,战斗打响后,他率队撞开福州城门,为胜利杀开一条血路,从此他以“戆马三”(他是尚干进士履端之三子)名扬榕城。光复后,他曾出任福建全省水上警察厅厅长。

光复后,随即成立福建都督府,孙道仁任都督,彭寿松任政务院院长,许崇智任司令部总长。人民群众热情地投入巩固革命成果的斗争,掀起参军、参战和募捐热潮。仅几天时间,闽侯就有400多学生报名参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从而开创了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但由于辛亥革命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致使这场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北洋军阀手里。闽侯同全国各地一样,重新笼罩在黑暗中,闽侯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


来源:中共闽侯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