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南通陈氏支祠
http://www.mhnews.com.cn 2015-12-21 16:03:08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大 中 小】
“值晋永嘉刘聪之乱,避地入闽,卜居长乐岱边,名其乡曰二难,名不忘祖德也”,这是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的陈氏族谱中的两句话,雕刻在陈氏支祠的一个屏门上。陈氏支祠,是为了纪念江山陈氏的始祖陈恕及先妣马氏而建,陈氏族人在这里崇宗祭祖,聆听先人遗训。
(歇山顶状的陈氏支祠大门楼·陈秀珍/摄)
陈氏支祠位于陈厝村的中心位置,祠堂前方为百余平方米石板铺设的祠埕,围以望柱石栏。祠堂是砖木结构建筑,深72米,宽18米,内部十分讲究,为三进布局,符合天、地、人的构造,据说这也是陈氏支祠的一大特色。
(祠埕前面的石砌半月池·网络图片)
祠堂里的青石柱被打磨的光滑如镜,细看之下就会发现,每根柱子上都雕刻有楹联,且每幅楹联均出自名人手笔,清代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方志学家陈衍,书画名家洪亮,国府主席林森,军政要员杜锡桂、萨镇冰等人都在这里留下过手迹。
(题刻着名人墨宝的青石柱·陈秀珍摄)
在众多祠堂题刻的名人名家中,有一位在陈厝村民心目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他就是萨镇冰。1926年9月,当时盘踞在福建的北洋军阀部队节节败退。12月,北洋系统的福建陆军第一师张毅部,在峡兜被革命军海军及唐岱鋆部截击大败后,率领残部逃窜至南港一带,烧杀抢掠,使南港九十三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萨镇冰这时已辞去福建省省长职务,但他看到南港民众遭受沉重灾难,非常痛心,仍以救灾工作为己任。他不顾已近古稀之年,亲赴南港,组织发动民众齐心救灾,并积极向海内外华侨募款,铺路修桥,建造民房,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使南港最终度过了难关。
(萨镇冰像·资料图片)
其实,在陈氏支祠里,除了青石柱的楹联里藏着众多的名家外,在门楼上的牌匾之中,也隐藏着几位重要的人物。门楼上竖着的两块匾,横匾上题写着“江山陈氏支祠”,竖匾为“尚书第”三字。
(高悬的“尚书第”匾·陈秀珍摄)
“尚书第”的匾是为纪念晚清陈氏族人陈璧任参政大臣兼邮传部尚书所立。为横匾题字的人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他是同盟会的成员,长期担任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有“当代草圣”之称,他首创的“于右任标准草书”历来为人推崇。门楼上的两块匾成了祠堂内众多名人题刻的一个缩影,这也是祠堂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陈壁画像·资料图片)
陈氏支祠除了这样极具文化气息的特色外,还有一个“悬案”。在祠堂的后花园,有一块重达数吨的石碑,石碑由一块巨大的青石雕刻、抛光而成,碑额上刻有“十九星铁血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图案,中间穿插着有些磨损残缺的同盟会会旗“五色旗”。除此之外,碑体上便再也找不到任何文字和图案,这就是祠堂中著名的无字碑。
(无字碑·资料图片)
无字碑之谜至今没有解开,它是何时所立,为什么而立,诸多谜团都没有确凿的说法,它至今还留在陈氏支祠里,成了陈厝村的一个谜。陈厝支祠就这样在静默中承载着陈厝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装下了无字碑上的谜。
闽侯电视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