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首邑春秋 >> 正文

闽侯武举也精彩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4-17 19:47:12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金戈、铁马、弯弓、射雕,这种傲舞蓝天的善武气质似乎永远属于生活在大草原故乡的北方人;而江南之地的人们则总被赋予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秀雅之质。其实,如果你随我一同翻阅故乡闽侯的历史,你会得到一种惊喜:地处江南之地的闽侯,武举也相当精彩。

  请看清光绪帝登基的头三年,闽侯县就那么风风光光火一把:光绪元年(1875年),尚干人林培基在参加福建省“乡试”中被选取第二名武举人,即称亚元;光绪二年,南屿江口人宋鸿图,得中武进士,钦赐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光绪三年,林培基又得中第二名武进士,殿试时,钦赐一甲第三名,即武探花。宋鸿图中状元时,年27岁;林培基得探花时,也仅28岁。英雄少年高魁,自然意气风发;故里闽侯也自当声名响赫。

  武举考试,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考的项目有骑射、负重、武术等。可惜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就停止了,但却开了后世武举一科的先河。宋代,进一步规范了武科举制度,考试内容除武艺和体力外,还考“策”( 就时政提出建议)和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此后,各朝代的武举科考试也基本上以骑、射、弓、马、武术为主,辅以策论等文学考试。旧《闽侯县志》明确记载:清代武举考试,上年十月乡试,翌年四月会试,会试考三场,“其三场试法,则先马射、次步射、而终以策论。”这第三场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策论。在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由兵部主持;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武举考试是中国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材的重要制度,由武举出身的著名武将有唐代郭子仪、明代戚继光等。

  粗略盘点,闽侯在历史上得中武举人、武进士还不乏其人。旧《闽侯县志》有个不完整的记载:宋朝武举人171人;明朝不见记载;清朝从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计70场武举科考中得中举人者308名;从康熙六年(1667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计20场的科考中得中武进士者29人。从这些数字中,可窥见闽侯武举“兴盛”之一斑。此外,还可看看《尚干乡土志》中的一个记载:林张诗,康熙已酉(1669年)的武举人。他的弟弟林雄臣,因武艺高超屡建军功,被敕授坐镇闽、浙等地左都督,诰授光禄大夫;他的儿子林文光是庚子(1720年)武榜。咸丰、同治年间尚干乡中武科尤其兴盛,被授待卫的有三人,任官都守、千把总的有二三十人。这则记载也能佐证闽侯武举之盛。

  闽侯当时能生出这么多武举,得益于乡村武风的浓厚。以南屿一乡来看:宋鸿图习武的地方就是他堂兄宋泰生所设的武馆。当时堂兄用厚礼从永泰聘请一位武功高深的师父给乡人传授武艺。距此二十多年后,南屿芝田人周子和的父亲开设了一个家庭武馆,聘请名师教授周子和武功,使他成为了南派虎拳的一代宗师。成名后的周子和在家乡南屿、福州南台、城内后街开设武馆,既授武艺,又教武德。他的一个日本弟子上地完文回日本后,创立“上地流空手道”流派,并尊周子和为空手道祖师。与周子和同时代的还有南屿尧沙人唐大基。唐大基少年时,与乡村青年农民日间耕作,夜间便聚集在祠堂庙宇,点灯秉烛习武。他20岁时,到日本琉球一边帮助兄长打理茶庄,一边又与当地习武的日本友人切磋技艺,教授武功,为传播弘扬中华武术写下了可歌的历史篇。一乡如是,其他乡也相去不远。或家庭,或家族,或乡村办馆习武,强身护家卫国。

  岁月轮转,行走这些武术先贤的故乡,我不时自问:故乡的心灵和血脉里,是否依存着他们精神的印迹?

  (曾小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