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闽侯朋友的支持,就不会有此书的诞生!”
http://www.mhnews.com.cn 2023-01-03 09:37:19 【字号 大 中 小】
“王主任,《寻父记》出版了,随信附上几本,望转交周老等父亲的战友,并请代我向闽侯的烈士遗孤及朋友们问好,没有你们的支持,就不会有此书的‘诞生’。”
“好,我会一一交到他们手中,田老您就放心吧,欢迎您有机会再来闽侯走走看看。”
近日,在闽侯县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室内,新闻中心主任王立强收到了湖南省辰溪籍老干部田兴华的来电。
田兴华是牺牲在朝鲜的烈士田全仁的遗孤。自退休后,为了寻找和父亲相关“痕迹”,田兴华不顾年迈,跋涉万里,足迹遍布国内10余省和朝鲜5个道郡。作为田全仁生前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闽侯县也是田兴华重要的寻父线索地之一。
田兴华3次来到闽侯县,在这里找到了不少父亲的战友,记录下来数万字的资料和珍贵的照片,最终奠定了《寻父记》的创作基础。近日,记者拜读了《寻父记》,感受那蕴含在字里行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和荡气回肠的故事。
足迹遍布中国和朝鲜
“公家儿”跋涉万里“寻父”
1952年10月的朝鲜战场上,经过第五次战役的较量后,交战双方形成了边谈边打的局面,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叫嚣:“让枪炮来说话吧!”美军蛮横地单方面中止了谈判,上甘岭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整个上甘岭战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陆续投入兵力6万余人,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山头被削低了2米,岩石被炸成了30多公分厚的粉末。志愿军陆续投入兵力4万余人,击退敌进攻900多次,歼敌2.5万余人,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伟大的上甘岭精神。
田兴华的父亲田全仁就牺牲在这场战役中,而此时,距离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订仅仅只有12天……
“父亲牺牲在1953年,那时候我只有6岁。7年后,母亲在思念父亲的煎熬中,因病离开了人世。我彻底成了一个无爹无娘的孤儿,那时候起,党和政府就是我的‘爹娘’,我成了一个‘公家儿’。”提起儿时的这段经历,田兴华既悲伤又动情,几度哽咽。庆幸的是,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抚养下,在众多亲友的关心下, “公家儿”田兴华茁壮成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过副团职军官。20世纪80年代,田兴华转业到湖南省档案局,担任《档案时空》杂志社社长,直到2008年退休。
田兴华出生后从未见过父亲,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不晓得他葬在何处。想要通过父亲生前的部队,寻找与之有关的线索,但部队多次整编,番号变更而无从下手。古稀之年后,田兴华寻父的心情更加迫切。他曾向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组求助,向国家相关机关写信。在国家信访局和民政部门的关心下,他找到一些线索。多年来,他先后花费10多万元,到北京、张家口、福州、闽侯等地,行程上万公里,寻访父亲生前的战友和烈士遗孤,收集资料,寻父“踪迹”。
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2018年10月,田兴华终于在朝鲜上甘岭烈士陵园2号墓区找到了父亲的合葬墓。他在墓区取了一抔泥土带回祖国,并于当年12月23日在家乡辰溪县,将这抔泥土洒于早就建好的父母合葬墓前。
《寻父记》付梓发行
漫漫 “旅程”画上完美“句号”
让父亲“魂归故里”后,田兴华最大的心愿,就是出一本书,记录下自己漫漫的寻父之旅,也为这段“旅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女儿田芳是他这段心愿的推动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父亲跋涉十余省,采访了5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和烈士遗孤,收集了近百万字的资料和采访笔记,还拍摄了500余张照片。这些都为完成《寻父记》一书提供了积淀。本来父亲要亲自执笔,奈何年事已高,只好通过他口述经历,我来执笔创作了这本报告文学作品。”田芳说。她告诉记者,父亲退役后在湖南省档案局工作,长期担任下属杂志社主编。她自小饱受文学的熏陶,也担任过杂志社编辑,在诸多报刊中发表过十余篇文章,并参与撰写过《走向光明——湘西匪首四十年改造纪实》等报告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学创作基础。
在田兴华父女的努力下,《寻父记》于2021年12月脱稿问世,并送交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作为一本报告文学作品。该书以抗美援朝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烈士遗孤田兴华寻找父亲为主要线索而展开,记录了自小沐浴在烈士父亲光环下的田兴华,不遗余力地寻觅父亲的一切,通过查阅原始文件书刊、走访父亲生前战友、实地考察父亲足迹与牺牲地,终于实现夙愿,以孝心和大爱汇聚心灵的力量,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赞歌!
《寻父记》付梓发行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点赞。原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为该书作序。湖南省委组织部和省艺术学院根据此书内容拍摄了纪录片,选送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并获三等奖。湖南卫视还根据内容拍摄了名为《跨过鸭绿江、七十年父子终团聚》的纪录片。
“寻父的主题,既具满足个人情感需要的私人性,又符合孝的伦理,因祖父烈士的身份而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因此这本书对大众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题材。”田芳如是说。她告诉记者,目前该书初版印刷了2000余册,赠送和出售了1000多册,社会反响热烈。
千里寄书谢“朋友”
希望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如今,离田兴华最后一次来闽侯县“寻父”已经过去5年多了。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寻父记》的完成,让这位年逾古稀老人终于得偿所愿。他找到了父亲埋骨安葬之地,将父亲忠魂“请回”了老家;他根据父亲战友的记忆,请人画了一张父亲年轻时的像片。仿佛是父亲的英灵在冥冥中护佑着他,每一项计划和夙愿都有条不紊、一步一步成为了现实。
完成后,田兴华特意挑选了10余本《寻父记》寄来闽侯,馈赠给父亲的战友和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们。一路寻父,到今天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他迫切地想向这些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喜悦。这些朋友,包括老志愿军战士周祯荣、烈士遗孤章春兰等人。
“真好!真好!感谢你们将书送来。兴华的坚持终于有了成果,真是太难得了!他不但为自己的父亲,也为我们这些志愿军老兵留下了一本宝贵的‘财富’。”接过记者送上的《寻父记》,周祯荣激动得难以自抑,连连表示会好好品读该书,有机会他要讲给更多的人听。
“完成这本书,了却了我一桩夙愿。下一步,我计划效仿闽侯县的志愿军纪念亭,在老家为父亲等辰溪籍志愿军烈士立碑建亭,计划在2023年初开始动工。”田兴华说。漫漫寻父路,深深家国情,一路见证真情、一路拥有温暖、一路收获友谊,老田感觉他的人生得到了圆满,过得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