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廷坪山水版“向往的生活”,慕了

http://www.mhnews.com.cn  2022-07-26 17:35:36   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字号

廷坪乡塘里村,以溪为线、以古为魂,着力打造富有乡土气息的旅游村,成为闽侯乡村旅游一大亮点。巧借“溪塘里美”这一乡村旅游品牌,塘里村农业发展突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廷坪山货”本土特色品牌被广为人知。

塘里村,位于廷坪乡南部地区腹地中心位置,与闽侯大湖乡交界。踏入其间,古廊桥、青山、碧溪、“红旗渠”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便映入眼帘,仿若隐藏山中的世外桃源,这就是“溪塘里美”。漫步石板小路,看着流水潺潺,炊烟袅袅,一幅“小桥流水人家”跃然眼前。

塘里村党支部书记 郑能存:“2018年我回来当书记,刚好有一个朋友是农大毕业的,我们一起为塘里村乡村振兴做了一个10年规划。总体是往乡村休闲游、山地康养这一方面去考虑。利用好我们本村的自然资源,把优势展现出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主张修旧如旧,留90%的东西,只动10% ,让农村像农村,把农村乡愁留下来。”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当下,如何做到与众不同是郑能存思索的问题。一座古廊桥将古村悠久的历史缱绻诉说,是塘里闻名于外的“先锋军”。而这比溪还高的红旗渠,便是塘里独出心裁的“得意作品”。

六七十年代,塘里村人民为了改变农村缺水缺电的旧面貌,在悬崖峭壁上劈山凿石,修建了这座“红旗渠”。如今,这极大改善村民生活的水渠,经过一番改造却成了村里最亮眼的一处美景。

18米宽的红旗渠,静静矗立在溪边幽静处,倾泻而下的瀑布,溅起层层水花,格外引人注目。红旗渠的特别,不仅在于白天的这番迷人景象,还在于夜晚时的活化利用,作为水力发电设施为村民提供更大的便利。

“当时做红旗渠的时候我们参照了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最初不叫红旗渠,后来把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搬了过来。团结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是一样的。我们这渠前后修了五年时间,都是靠人工一块块石头搬回来做的。现在,红旗渠白天作为景观瀑布,晚上作为发电机,本村的这些路灯、夜景就可以解决问题进行发电。学生来户外拓展的时候可以参观电站,了解水力发电,具有实践意义。还可以到红旗渠上面,看红旗渠是如何修建出来的。”郑能存介绍。

红旗渠畔,游客可撑着竹篙,于竹筏之上享受夏日清凉,亦或是坐于颇具特色的乌篷船内,好似置身江南水乡一般。这些独具特色的游玩项目,让塘里乡村旅游更具活性。村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正不断被挖掘,让这座大山中的淳朴村子也越来越为人所知。

乡村的韵味在于原汁原味。塘里村是廷坪乡唯一的少数民族村(畲族),建于明朝的古民居至今还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用料讲究,为青山绿水间的村庄别添韵味。这些古民居依山而建,临水而设,未经雕琢却别有一番古朴精致的风味。有了历史底蕴,塘里村还吸引了专业的公司入驻。福建塘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一,他们将老旧房屋改造为特色民宿,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旅游体验。

福建塘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安妮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的美丽乡村都是只是吸引游客到来,但是没有留下游客,他们打造这个民宿就是希望可以留下游客。现在民宿有两栋,合计有20间房,作为小团队的拓展或者公司团建都可以用。

塘里村党支部书记 郑能存:“乡村旅游当中,民宿这块的投入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引进了一家旅游公司,腾出两栋空房子给他们来投资,先做一个样板。旅游公司将很多新的元素注入进去,老百姓的思路也打开了。我们现在引导村民将空房子做简单的民宿,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塘里乡村产业发展也驶上“快车道”。几十年前,塘里村受地域限制,交通不畅,农民种植蔬菜多是自给自足,加上高山地形等种种原因,一直无法采用大棚种植模式,农民收入也受到限制。而塘里乡村游,却让农民手中的山货得到了“亮相”的机会。自然无公害的土鸡、土鸭、高山蔬菜等都备受游客青睐。

塘里村党支部书记 郑能存:“把我们的乡村游做成一个平台,不仅让我们村庄的东西卖出去,也让周边村庄的东西卖出去。”

尝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甜头,村民们的信心也大增。他们开始尝试加入塘里发展的“大军”里来。这也吸引了不少本村的年轻人回乡创业,郑心煌就是第一批被吸引回乡的青年,他做过建材、物流等行业,2019年在塘里乡村振兴发展的起步阶段,就毅然返乡二次创业,与合伙人共同成立福建省溪塘里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守着塘里村的小桥流水人家,与村民“共同富裕”。

闽侯县森林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心煌:“我们现在主要以发展旅游特色拓宽农特产品的销路,以生态农业带头,触动农民加入进来,吸引更多本村的人回乡创业。当时我是第一批吃到乡村发展红利的人,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村民获得更大的效益。”

廷坪山货的“走红”,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塘里村党支部还领办了闽侯县森林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村民入股,以“生态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优质高山无公害果蔬种植、牛羊养殖等,还通过“互联网+物流”的方式,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传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乡村发展把人气引进来,给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引导老百姓把生意做大做强。下一阶段,塘里村将进一步依托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生态环境,加强塘里村的品牌文化,满足休闲、观光、亲子、团建等多种需求。”郑能存说。

如今,塘里村已经按下乡村发展“快进键”,走出一条可学习、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塘里村在活化利用“红旗渠”上下功夫,以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塘里人将昂首阔步,用奋进的脚步,踏出属于他们的致富路。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