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婚!闽侯竹岐这对夫妻的神仙爱情让人羡慕了
http://www.mhnews.com.cn 2021-08-15 09:40:47 【字号 大 中 小】
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更多的是相濡以沫;少有甜言蜜语,不变的是默契和温馨;他们携手走过60年风风雨雨,一起弯了腰、白了头,是当地街知巷闻的“模范夫妻”。他们,就是家住闽侯县竹岐乡元格村93岁的陈礼源和82岁的陈淑英夫妇。
“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8月13日,记者来到元格村,走近这对厮守了一个甲子的夫妇,了解他们平平淡淡相濡以沫60载的往事,听听他们的爱情保鲜“秘诀”。
一见钟情
他们结为“秦晋之好”
在竹岐乡元格村,经常可以看到一对白发老人手拉手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清晨鸟叫时,他们携手在菜园里浇水施肥,感受劳作的快乐;阳光明媚时,他们相互依偎在凉亭,回味过去的点点滴滴……这对老人,就是陈礼源、陈淑英夫妇。
“我们的缘分,来自岳父的认可和媒人的大力撮合。”提及和妻子的情缘,陈礼源笑着说。陈礼源告诉记者,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1954年末从朝鲜战场回国,受命到甘肃军官学校进修一年半,便响应国家号召复员回乡建设祖国。
回到家乡后,陈礼源被分配到省水电厅工作,因为工作认真、为人朴实,颇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1959年的一天,陈礼源的一位同事,把他叫到一边,很认真的告诉陈礼源,想把自己的侄女介绍给他。
“我家境不是很好,每个月工资就30多块,还有父母兄弟一大家子要养,人家姑娘不会看上我的。”面对同事的热情推荐,陈礼源有些不好意思。
“别担心,日子都是一天天过的。”同事说道。最终,在同事的劝说下,陈礼源挑了个假期,在同事的带领下,来到陈淑英家中。
“媒人说他有单位,当时,我父亲招待他们吃饭、聊天,我躲在一边偷偷看礼源,也许是缘分吧,我一眼就相中了他。”陈淑英说,当时的陈礼源,自带一股军人特殊的自信、自尊、自强气质,一看就是在部队长期锻炼而成,这也是最令她着迷的地方。
就这样,陈礼源和陈淑英这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感情迅速升华,1961年7月15日,他们正式结为“秦晋之好”。“那天是农历六月初三,对我来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陈礼源说。
因为路途遥远,陈礼源提早一天就到岳父家。结婚当天早上,他特别兴奋,凌晨5点多,就在媒人和“伴房嬷”的带领下,带着陈淑英从上街镇后山村出发回到元格村,从后山一路步行到侯官的渡口,再坐轮渡到竹岐渡口,上岸后再转乘一艘小船到园厝前,下船后再上山一路不停地走,就这样一路辗转6个多小时才到元格村陈礼源的家。
从园厝前到元格,山路崎岖,芒草丛生,从小在闽侯平原区长大的陈淑英,没走过这样的山路,新买的长裤被芒草割破,脚底也磨出水泡。“明明跟我说家在竹岐,怎么变成元格这种偏僻的山沟沟?”陈淑英嘀咕起来。舌尖嘴巧的媒人,赶紧说马上就到了,这只是他的家,他是有单位的人。
到元格后,为响应国家号召婚事简办,家境贫困的陈礼源连亲戚都没请,四个人和家里人凑在一块吃顿饭,就算是办了婚礼。
“那时候没东西吃,桌上只有两三盘青菜,最好的一盘也只是从田里挖出来的一粒粒指头大的叫‘田头’的野菜,肉根本不敢想。更寒酸的是,结婚起码要有新床、新被子,但他家只有旧床和旧被子,连蚊帐都破了一个大洞。”结婚当天的窘境陈淑英清晰地记得。
面对艰辛
他们相互理解支持
其实更苦的日子还在后头,由于陈淑英从小在上街平原区长大,虽说家境贫寒,但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所以她不会种田也不会砍柴,很多农活不会干。为此婆婆曾当面数落她,“千万不能娶平原区的女孩子,什么都不会”。伤心的她跑回娘家哭诉,好在父亲劝说她,“既然嫁人了就不能反悔,就要好好相处下去”。就这样,她返回元格村,咬牙承担起家庭重担,不会种田,就向邻居学;不会砍柴绑柴,就让陈礼源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婆婆的看法。
“那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很艰苦。成婚第二天他就赶回去上班,我便在家伺候长辈,还要种田,操劳家务……”虽说日子聚少离多,陈淑英说起来却是云淡风轻。丈夫在外头打拼忙工作,她就在家做好后勤保障。
回想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最让陈礼源感动的是妻子的孝顺和善良。“我的母亲胃不好,天气一冷就容易胃寒,经常痛得蜷缩在床上。淑英嫁过来后,不但代替我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每天还会进行按摩,母亲的身体因此有所好转。”陈礼源说,他和妻子先后养育五个孩子,负担很大。可是陈淑英从不叫苦,把家里家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一起面对艰辛,感情才更为牢固。1966年,为了让妻子不那么辛苦,陈礼源决定辞掉水电厅的工作,回乡务农。“当时主要是想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余,也能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做一点贡献,还能经常陪在家人身边,这就足够了。”陈礼源说。
陈礼源对妻子陈淑英深沉的爱,还体现在这样一个小细节上。那就是陈淑英直到60多岁的时候才知道,陈礼源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拿着机关枪多次在战场上出生入死。
“以前只知道他是军人出身,他年轻的时候也从来不谈在战场上的事,怕我听了会担心,直到六七十岁,他才偶尔和我谈一些细节。”陈淑英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之间的爱就是这样,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让彼此担心。
更令陈淑英感到自豪的是,陈礼源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和“光荣在党50年”两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陈礼源平时总把其中一枚挂在陈淑英脖子上,开心地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相识相知
他们将爱融入生活
从相识到相知,再到如今不离不弃地走过“钻石婚”,除了对彼此深沉的爱意,维系陈礼源夫妇婚姻的最大秘方,就是互相谦让不争吵。陈礼源当过兵,性子比较急,陈淑英则不急不躁。“结婚60年,我们尽量不争吵,不会当着外人面给对方脸色看,许多事情都是回家后耐心解释给他听,权衡利弊商量着来处理。”陈淑英说。
令他们记忆犹新的唯一一次争吵,是生产队分配稻田薅草任务,陈礼源兴冲冲领了任务,陈淑英到田里一看傻眼了,密密麻麻的杂草,别人干两三天的活,他们起码要做十天。“你怎么抽到这样的田?”“我是主动跟生产队长说,把最困难的任务交给我。”“你怎么这么傻?”“不干拉倒!”“要干你自己干!”陈淑英说完扭头就走。陈礼源看到老婆真的生气了,赶紧跟在后面,就怕她跑回娘家。气消后,陈淑英也理解丈夫的善良和朴实,夫妇俩一起回到田里,完成了任务,从此不再争吵。
夫妻俩对待爱情的“传统”,也在其子女心里埋下种子。“父母的爱情很简单,他们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在我记忆中他们从没有过争吵,真的太难得了。受二老影响,我们五兄妹在维系家庭、婚姻上,都是和和气气、有商有量的。”陈礼源儿子陈开光说。
回首60多年的风风雨雨,常人眼中平平淡淡的日子,在陈礼源夫妇看来却是再幸福不过。和平岁月里,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老百姓的小日子也一点点好起来,让老两口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如今,他们每天在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做做农活,偶尔和乡邻们一起看看戏,在村里的源心湖畔散散步,享受着幸福的晚年。
“虽然老伴很少说些‘甜言蜜语’,但我晓得,他的爱已经融化在生活中。我现在就盼着我俩身体好一点,好好珍惜互相陪伴的日子。”采访的最后,陈淑英略带羞涩地说。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 陈堡 王立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