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古祠堂的“重生之路”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6-20 09:12:36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编者按:闽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大县。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闽侯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闽侯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依旧严峻。社会在发展,但文化遗产不能丢,我们不能在前进过程中迷失,让文化遗产逐渐失语。本报本期特开此栏,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介绍,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大家共同探索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重生”后的大义荣绣陈氏祠堂。 阮海舟 摄

  讲诉家族历史。阮海舟 摄

  修缮前的旧祠堂。

  祠堂,古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历史上,它具备了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宗亲等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同姓乡里最为庄严的聚集场所。

  在青口镇大义村,坐落着这样一座古朴典雅的祠堂。在宗祠遍地的闽侯,它的规模算不上最大,但却声名远扬,称得上无人不晓!它曾辉煌一时,显赫乡里;也曾被暴雨冲垮,几乎沦为废墟,最终又否极泰来,重焕新颜,它就是大义荣绣陈氏祠堂,著名的大义“九条金带”之祠堂。6月14日,记者来到大义村,探寻大义陈氏祠堂“重生”的故事。

  遭暴雨突袭 明古祠几成废墟

  提到祠堂,许多人都会在脑海中呈现出一种严肃沉闷的感觉。这也是大多乡野旧祠堂共有的特性,布局单一,光线昏暗,看上去使人沉郁。然而作为世代簪缨的大族,荣绣陈氏的族人们用其充足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座与众不同的民俗胜地。

  在大义村参观陈氏祠堂,会得到颇多不同的体悟。祠堂的厅堂宽阔整洁,建有戏台、大厅、看台、天井等诸多祠堂共有之功能规划。该祠内保存有不少联匾,造工考究,多出自名人名家手笔,其中大厅中央神主龛上方名相张居正手书的“博雅茂正”匾额和“四世九登黄甲,一门八授豸冠”的楹联更是分外引人注目,昭示着这座祠堂不同凡响的身世,令人不禁心生敬意。在体现祠堂庄严肃穆之感的同时,陈氏族人又发挥巧思,在祠堂外设置华表、铺筑长廊、种植花木,构筑了一个颇为精致的祠前小公园。

  在小公园内的长廊间,记者碰到了几位来祠堂聚会的陈姓老人,听说我们要了解陈氏祠堂的故事,老人们显得很热情,不但领着记者步入祠堂,还找来了当地的“祠堂通”—陈金海为记者讲解。

  陈金海告诉记者,大义陈氏祠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历史。在明朝,大义陈氏是闽侯的望族,四代人出过九个进士,其中八人官居四品以上。按明朝官制,四品以上官员或政绩显著的官员可获赐金带,大义陈氏一族自陈叔刚开始,先后有九人获赐金带,故而民间俗称“九条金带”,显赫一时。 听着大义陈氏的辉煌历史,记者随着陈金海来到了祠堂内的戏台边上。“其实现在的祠堂是在原建筑的基础上,经过翻修改建的,大义祠堂自明朝起,矗立了近600年,却在2013年6月11日因连日暴雨的侵袭而坍塌,而最先塌的就是戏台。”提起祠堂坍塌的经历,陈金海难掩痛惜。

  各界共筹谋  古建筑重获新生

  令人振奋地是,大义陈氏祠堂坍塌的消息传开后,不但是陈氏族人心心念念,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祠堂坍塌的当天,福州日报、晚报等媒体就来到现场采访,及时的将消息传达给了社会大众。随后,市、县政府和部门都派遣人员到现场勘查和调研,并协调组织政府人员和当地村民成立了修复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陈氏祠堂的修复工作。不久,小组就召集了在外的陈氏宗亲和当地的村民代表,共同为祠堂募捐,大家踊跃捐款,在一天内就筹集了人民币270万元。

  “此外,县委也相当重视,还专门在常委会上研究后拨款30万元用于大义陈氏祠堂的修复工作。在加上之后陆续收到的捐款,修复小组共筹集资金合计490万元,这些善举,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陈金海感慨道。

  在筹集资金后,修复小组便开始组织人员对陈氏祠堂进行翻修,“期间,我们还专门去县内各处的祠堂实地考察了宗祠建设,吸收经验,并请来了在古建筑修复方面最为专业的建筑设计公司,确保陈氏祠堂的修建更加新颖。”作为修复小组成员之一的陈金海说道。就这样,在尽量保留祠堂原貌的基础上,新建的陈氏祠堂扩大了戏台等内部设施、还添置修建了祠前公园、长廊等建筑,修复工程于2015年12月基本完成。整个祠堂修葺一新,人气也旺了很多。

  旧瓶装新酒

  “古祠堂”将装进“新文化”

  现如今,修缮一新的祠堂里总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祠堂前院的公园,几位妇女悠闲地坐在长廊边聊天纳凉;祠堂内的戏台边,几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切磋着棋艺、牌艺;而在大厅,不时会有外来的游客和一些民俗、书法爱好者一边观赏四面的书法,一边切磋心得……村民们告诉记者,陈氏宗祠已经成为他们日常休闲的主要场所,成为了村民的活动中心。

  原来,在古祠堂修缮后,大家都觉得这里单单是作为宗族议事、供奉祖先的场所利用率太低。与其闲置浪费资源,不如来个“有效利用”。“在之前修复的过程中,政府方面就建议我们将这儿开放成村民文化中心,我们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陈金海笑着说。他说,接下来村里将陆续为祠堂购置体育锻炼器材、电视机,躺椅等设施,还计划在节庆时候,邀请闽剧艺术团来进行文化演出,不断地注入了新鲜文化血液,使祠堂担负起改变村风民风的使命。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