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恨家仇永不忘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8-17 15:20:43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承受的深重的民族灾难。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寇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闽海魂》一书就是一部生动反映福州人民奋勇抗日的杰作。追寻家乡身边的伟大民族精神,笔者在征集资料时,特地去拜访了在1939年1月入党的当年抗日老战士——祥谦镇兰圃村人潘国金。
潘大伯今年已93岁高龄。70年前,潘老有4位亲兄弟,其中弟弟惨死在日寇屠刀之下,哥哥壮烈牺牲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康健的老人对70年前亲历悲壮的场面,记忆犹新。不久前,他带领我第二次来到实地,讲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惨祸突然降临
1945年农历四月初九日夜,一股日军由长乐营前登岸,趁夜幕掩护摸到兰圃山教场坪,窜到潘国金与林依祥的山寮。
当晚,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潘、林两家人聊天后各自回寮。刚就寝,日寇就来到门外,搬起寮旁石磨,砸开了潘国金居住的山寮大门,被突如其来的撞门声惊醒的潘国金,顿觉得一阵不祥之兆涌上心头,透过窗户微弱月光,他发现好几个日本兵头戴钢盔,手里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枪,口里不时嘀咕日语在搜查着什么。潘国金连忙穿上衣服,悄悄到后房轻轻推醒14岁的弟弟潘秀基,拉着他从后门脱身。不幸被日寇发现,鬼子在寮后猛砸下数块石头,意图阻止两人逃跑,幸好都没有击中。
不幸的是,在逃跑过程中,潘秀基由于体力不支摔了一跤,被紧追而来的日本兵逼到园后垅,潘国金刚钻进附近的一片灌木林,就听到身后弟弟发出微弱的两声呼喊……不久,潘国金返回山寮,展现在眼帘的是被洗劫一空的山寮。弟弟和林依祥的老母亲黄大妹分别倒在血泊中,两人头脸脖颈心窝等部位被砍戳数刀,惨不忍睹!一夜之间,日本强盗凶残地夺走了两条无辜的生命。“当天下午,我在犁山田,听到长乐营前方向响起几阵砰砰枪声,原来就是这群豺狼沿途开枪,还用马鞭刀刺劈人,枪杀了长乐下洋村看护麦田的农民和琅尾寮的山民。日寇真是杀人不眨眼恶魔!”提及日寇的残暴,潘老至今愤愤不平。
誓死讨还血债
天亮前,日军带着抢到的粮食扬长而去。乡亲们听到不幸的噩耗,个个义愤填膺,“乡亲们的血不能白流!”,为了歼灭这股来犯日寇,大家一边商量对策,一边由潘国金的堂舅林恰俤向抗日游击队长林开进报告。队领导马上召集了7位同志商讨杀敌方案,由潘国金与潘寿林等游击队员,朝着日军可能逃窜的方向寻找敌人的踪迹。一路上这帮日军在沿途草丛中漏撒下抢去的粮食的痕迹,潘国金顺着敌人去路趁势侦察,翻过云尾顶、鸡角楼两座山后,在大顶山发现鬼子的歇息处。此时,日寇正在交头接耳,吃着掠夺的食物。
来到当年抗日游击队员与日军激战的遗址,老人用拐棍指着说:“看!这就是当年日军葬身之地。”潘国金他们从山脊俯瞰望去,日寇所在的位置是一处三面大山环绕的山涧园坪。老人接着说:“我们果断居高临下,面对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寇,化悲痛为力量,同仇敌忾,许多群众主动请缨,纷纷要求参战,要为死难的乡亲报仇!于是,很快组织了10多名游击队员。两个战斗小组仅有“汉阳”、“垱头丝”、“单粒块”、单双管猎枪等共5支,60多发子弹。缺少武器弹药,地下党还发动群众,举着大刀、长矛、山锄、大锣、鞭炮用来助威,形成正面迂回夹击之势。
潘国金与大哥潘秀铨、游击队员林依伍等参战人员,心中燃起满腔复仇怒火,凭着多年守猎的经验,把握有利射距,抓住战机,集中火力,有力地打击敌人。双方交火将近半小时,战斗小组连续击毙九个日寇,剩下日寇如丧家之犬,战战兢兢,凭借着下山涧的草丛,仓皇向安边山,前仕洋方向逃命。“打死日本仔!”此时群众包围喊杀声此起彼伏,三名日寇见逃生无望,相继自杀。令人痛惜地是,潘秀铨在战斗中因暴露目标,头部被日寇罪恶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这位舍生为国的潘秀铨,生前由兰圃地下党创建领导人江国荣和抗日游击队队长林开进介绍入党,曾数次参加打击日寇的战斗。据说,临战前,潘秀铨恋恋不舍地抱着自己心爱的女孩亲吻,嘱咐老父亲,替他到下崙“太子庙”烧上三柱香,如果此战能胜,死也瞑目!他一生为抗日革命,连一张相片都没留下。牺牲时,遗体头部缺一块颅骨,是他训养的猎狗从灌木丛里找到衔来,使潘秀铨遗体完整入殓,他牺牲时年仅26岁。
国恨家仇永难忘
来到战地旧址对面山坳,潘老指着脚下一座土坟,这里就是他们家两位死难亲人合葬处。这时,他声泪俱下地告诉我:“人的悲伤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连串精神打击如雪上加霜,年迈的父亲整天疯疯癫癫,嫂子高宅妹更是痛不欲生”……家中一贫如洗,无钱料理后事,一下子要买两副棺木家底难以承受,可怜的弟弟只好用谷囤板钉了一副简陋的棺材殓尸,因板料不够长,弟弟遗体的脚都难以密掩,出葬那天下午,天上电闪雷鸣,下了近二个多小时滂沱大雨,似乎连苍天都对日寇发出愤怒声讨!
大哥含恨离开了人世,撇下妻老,堂兄潘寿强为了让亲人永远记住这段悲痛的家史,特意为大哥8个月大的女儿取名潘“征日”,希望她这辈子永远记住生父是为抗日救国而英勇牺牲的。哥哥没了,家里唯一的强劳力没了,顶梁柱倒了,全家老少这么多张嘴,生活难以维持,潘老嫂嫂只好忍痛割爱将自己女儿送亲戚收养。
解放后,潘国金体验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至今,他每月都能享受到民政部门发给“五老”生活补助费。晚年生活足足有余。“今天,我之所以晚年能坐享清福,那是托党和人民的福啊!我们决不能忘本!”潘国金如是说
当年兰圃民众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遗址,至今仍按照村民习惯,称之为“日本沃”,为的是铭记那段惨烈地历史。为了弘扬当年革命先烈大无畏的英勇气慨与民族精神,永远记住这家仇国恨。2003年元月,村广大党员干部“五老”同志,积极响应兰圃村党委会、村委会倡议,在马岗山筹建抗日革命纪念亭,同时又在潘寿铨抗日烈士牺牲的地方,矗立起抗日英烈纪念碑。使之成为一众抗日英魂不朽的见证。“只要我这老骨头还能走得动,年年都要领着子孙到此祭扫抗日先烈与亲人。”在返回的路上,潘老一路念叨着。
(闽侯乡音社记者林依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