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人物专栏 >> 正文

中国化工巨匠——侯德榜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4-21 15:05:39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人物名片

  1974年,一代化工巨匠侯德榜,以坚实的脚步走完了他曲折而又辉煌的人生,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侯德榜,名启荣,号致本,1890年生于闽侯上街青洲,祖父希望他长大后有功德于人世,为其取名“德榜”。他亦无愧于此名,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侯氏制碱法”创始人、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被誉为“科技泰斗,士子楷模”。

  (侯德榜故居)

  自主创新发明侯氏制碱法

  1912年,侯德榜考入清华大学留学预留学堂高等科。次年,他以10门功课共1000分的特优成绩获准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习化工。1917年,获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

  1921年,侯德榜抛开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与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一起在天津塘沽筹建亚洲第一座制碱厂——永利制碱厂。当时中国的化工产业处在起步阶段,创业困难重重。永利公司在筹建南京铔厂和永利川厂时都受到外国势力的阻挠。为了克服制碱难题,侯德榜特地远赴德国,欲向德方购买 “察安”制碱专利。在谈判中,德方多方刁难并提出苛刻条件,侯德榜与范旭东等人商议后,决定立即中止谈判,并决心自行研究新的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示意图)

  回国后,侯德榜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组织指导永利公司技术骨干开展新法制碱的研究。1940年,侯德榜的团队研究出融“察安”和“苏尔维”两种方法、制碱与合成氨两种流程于一炉、联产纯碱和氯化铵化肥的新工艺,碱的利用率被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纯碱制作成本降低了四十个百分点。次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无私分享发明专利

  “侯氏制碱法”的发明,不仅象征着中国人的智慧,更代表了中国人的志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掌握了新制碱技术的侯德榜,并没有用这一技术谋利,而是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布于世,这本书被称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晚年时,侯德榜还总结了40年制碱工业经验,编撰专著《制碱工学》,将“侯氏制碱法”无偿地奉献给世人。

  侯德榜治学严谨,更热心助学。他虽然生活节俭,但在培育科技人才上却十分慷慨。除了捐助中华化学工业会和中国化学会外,他还先后资助了不少学子出国求学,捐资为家乡办学,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等添置科技书刊,将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现代科学家》邮票,共四枚,其中第三枚为“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

  侯德榜的杰出贡献享誉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特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面对掌声和鲜花,侯德榜却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晚年时,他两鬓染霜,体弱多病,但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迫使他仍然顽强地跋涉在科学的道路上。侯德榜在去世前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写道:“一生蒙党和国家栽培,送外国留学,至今无以为报。拟于百岁之后,将家中所存国内较少有的参考书籍贡献给国家。”这是他最后仅有的家产,也是他最后留给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的又一块阶石。

  治学态度严谨认真

  侯德榜曾言:“勤能补拙,勤俭立业”。这是他一生为人、工作和生活的写照。

  侯德榜小时候家中贫困,由于家中缺乏劳力,不得不在课余时间下地干活,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即使这样,他依然书不离手,经常在劳动之余刻苦读书。即使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他也不忘读书,留下了“挂车攻读”的典故。有一次,侯德榜到姑妈家玩,姑妈让他去阁楼取东西,可他很久都没下楼,姑妈上楼一看,发现侯德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呢。原来,他在阁楼上发现了一箱书籍,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来看,竟然把姑妈交办的事给忘了。

  13岁时,侯德榜在姑妈的资助下进入美国教会学校——英华书院求学。这段求学经历也成为侯德榜人生旅途的重要转折点。在接触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侯德榜也渐渐认识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对洋人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产生了怀疑,同时也确立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更加坚定了走科技救国之路的决心。

  侯德榜深信“处处留意皆学问”,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他倡导“寓创于学”,既强调认真学习,又不盲从照搬,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改进、创新。他坚持科学态度,严谨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爱说:“down to root(追到底)”,直到问题被弄清解决为止。在学术讨论中,他坚持民主,鼓励和引导深入争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曾致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