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网友关注 >> 正文

昔年赴朝驱虎豹 今朝遥祭望和平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4-08 10:15:02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老战士们在纪念碑前寄托哀思。

  社会各界为烈士默哀致敬。

  听老战士讲“援朝”的往事。

  英雄的证明。

  张在铭烈士旧照。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著名教育家周世钊和王季范坦言道,如果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让美国人得逞,其日后定得寸进尺。一旦天下有变,朝鲜、台湾、越南就是美国刺入中国人民身上的三把利刃,所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毛主席的一番话,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一个时代口号。此后,无数中华儿女,不论长幼、不论行业、不论地域,皆戮力同心投入到了这场援助友邦、护卫家国的战争中。

  在这场战争中,闽侯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共有2030 名优秀的闽侯儿女,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了朝鲜战场。在这里,他们英勇奋战、舍生忘死,在硝烟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直至赢来了和平的曙光。在2年零9个月的战争中,有221位热血男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了异乡。

  近日,“437具在韩志愿军遗骸归国”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对抗美援朝烈士的悼念急剧升温。时值清明前夕,闽侯籍的志愿军老战士、烈士后人、社会各界人士等,纷纷来到位于万安山公园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亭前,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和缅怀。记者借此采访了几位志愿军老兵和烈士后人,请他们开启记忆之门,带我们走进60多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探寻英雄足迹,感悟和平来之不易。

  硝烟中的记忆

  一曲志愿军进行曲,让前来缅怀战友的三十多名志愿军老战士忍不住潸然泪下,也勾起了他们对久远往事的回忆。

  80岁的郑长国告诉记者,当年他是部队里的通讯兵,负责不同部队之间的通联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通信技术很不发达,所以通讯兵在朝鲜战场必不可少,在电报收到干扰时,郑长国就要奔波于几个战场之间传递情报。美国当时拥有绝对的制空权,经常派飞机对地面进行轰炸。为了避免被飞机发现,部队有时候会选择让通讯员在夜间出动,这就使得通讯员要有极佳的方向感,一旦接受命令前往指定山头,就要准确跑出最佳路线,不能迷路贻误战机。因此,在朝鲜战场上的通讯兵都学会了一项特殊的本领,就是摸着石头来辨别方向。“由于季风以及日照的因素,各个方位石头的触感都不同,像东南面的石头触摸手感比较滑润,而西北的则比较粗糙,同样的道理,还可以应用到树木上。”郑长国说。

  81岁的周祯荣老人在朝鲜战场上司职卫生员,尽管不像其他战士那般冲锋陷阵,但频频往返于前线阵地和后方之间,也是危险重重。在周祯荣的叙述中,他也是常常和死神插肩而过。周祯荣告诉记者,当时他所在的加强营共四个连队,就只有他一个卫生员,所以他就必须要在不同的连队间来回救援,经常是这边刚刚包扎完,就要立即跑到另一个部队去。作为卫生兵的他,有时也需要跟随连队去前线,要穿越两个封锁区,一个榴弹炮区,一个长炮封锁区,天上还有飞机轰炸,很多人还没到前线就在猛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有一次,我和一队人上前线,结果敌人飞机一阵狂轰滥炸,我是最前排的10个,没有被炸到,后面的10个战友,当场就被炸死了三个。而在前线,死亡更是犹如家常便饭一般,最多的一个晚上战斗过后,前线的两个连队,一个151人就剩下21个,另一个更惨烈,近200人的队伍,只活下来5人,记得有一个战士,子弹从胸部打进去,从背上穿出来,我给他简单包扎之后问他,你能不能走,要不要担架?他谢绝了,说:‘还是留给更需要的战友吧,我自己可以走。’就这样他一路坚持着自己走到了后方去。”谈到当年的经历,周祯荣的语气中带着几丝伤感、几丝自豪。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至今依然让周祯荣心有余悸,可他最难忘的还是那些战场上的感人事迹。他说,入朝后,部队生活十分艰苦。由于后方运输困难,蔬菜供应紧张,战士们经常发生维生素缺乏病,国内供应多种维生素也不够补充。战士们只能靠就地挖野菜甚至熬马尾松毛针汤来补充维生素。有一个战士,因为吃坏了肚子拉痢疾,都拉到脱肛了,可是他就是坚持不下火线,毫无怨言地坚守在阵地上。“我觉得就是因为这种精神,支撑着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我比起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周祯荣感慨的说道。

  烈属对烈士的记忆

  一大早,家住甘蔗街道福龙新村的章春兰,早早地来到抗美援朝纪念碑前,毕恭毕敬地献上一朵黄花。章春兰所祭拜的人叫做章长银,是她捐躯在朝鲜战场上的父亲。

  章春兰说,她原先的家在白沙镇楼格村,听母亲说因为家里穷,周边土匪又多,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加入了解放军,一年后,被派往朝鲜参战。章长银参军的时候,章春兰才四岁,所以父亲在她心中,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有关父亲的一切,都是听妈妈说的。章春兰告诉记者,父亲是在1953年牺牲的。听到前方传来的噩耗时,母亲当场就昏倒了,之后身体就变得很差,虽然政府上有照顾,但是这个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生活还是日渐困难。“虽然我自小缺少父爱,还埋怨过父亲,但慢慢地我也开始理解他了。他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牺牲的,是光荣的,他给予了我同父爱一样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一个烈士的子女的自豪!”章春兰如是说。

  烈士张在铭的侄子、侄孙也来到万安山,祭奠亲人。他的侄儿张光华告诉记者,父亲出生时,叔公已牺牲,全家人只在照片中见过这位英雄,但这并不妨碍张光华对叔公的崇拜。

  “父亲告诉我们,叔公是在坚守‘432.8’高地时,面对蜂拥而上的敌军,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数十个敌人同归于尽的。”张光华说

  经历过才知道和平的可贵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经历过战争的人,往往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也正因为如此,已经退休二十多年的老志愿军战士蔡维乾,如今依然热衷于讲述在朝鲜战场的事迹,告诫人们不忘历史,珍惜眼前。每年清明前夕,他都会来到纪念亭,和前来祭拜的人们交流,向他们阐述了和平的可贵。

  蔡维乾告诉记者,他每次到纪念亭来,都会想起牺牲的战友,心情总是很悲痛。“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埋骨他乡,才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蔡维乾说,他很喜欢和孩子交流,每次来看到孩子们,蔡维乾都会上前告诉他们一些战争时期的事。“因为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作为战争的经历者,有必要告诉孩子们,和平来之不易,和平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去努力,去守护.”蔡维乾说道。

  蔡维乾告诉记者,虽然他年龄很大了,但现在还能走,只要身体允许,他还会坚持来祭拜烈士,来宣传和平……

  记者手记

  据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核实统计,截止2010年10月,共确认有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在朝鲜战争中为国捐躯。其中,闽侯县有221位优秀儿女,为了和平与正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64年过去了,昔日那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为国征战的英雄们,多迈入了耄耋之年,且散于四方,要想逐一拜望,殊为不易。也因此,当记者在清明前夕,于祭拜烈士之际,有幸与几位老志愿军战士相见交谈时,心中不免五味杂陈,敬仰、好奇、尊重、悲伤,种种情感如涌泉倾泻而出,不可抑止。

  在一旁细细看来,他们真的是老了,曾经在炮火嘶鸣中冲锋陷阵的矫健身躯已显得蹒跚,当初乌黑闪亮的青丝满是银霜,皱纹密密麻麻的,掩盖了往日朝气蓬勃的脸庞。然而,很神奇的是,当你向他们问起“抗美援朝”,当他们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他们会在刹那间变得神采奕奕,充满活力,他们会清晰记着当年的微小的记忆,会熟悉地说着那些感动人心的事迹,仿佛如置身昨日一般。于是,记者才豁然发觉,原来,一个甲子的流逝,并不能浇熄蕴藏在这些老人胸中的熊熊烈火,对战友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的珍视,始终如一缕暗香,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经久不散,历久弥远!

  (闽侯乡音社 记者 林若野 陈燕 林鑫 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