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人物专栏 >> 正文

历经沧桑待传承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8-05 08:54:44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王秋怡正在表演福州说来评话。 林鑫/摄

精彩的伬唱表演。 林若野/摄

  “沧海桑田历史多变,三弟师触目感慨无穷……”在闽侯曲艺传习所,这韵味十足、富有生活气息的腔调,勾起了人们对福州评话的记忆。王秋怡是当代福州评话表演佼佼者、闽侯曲艺传习所所长、著名评话“三杰”陈春生流派的优秀传人,被评为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日,王秋怡给记者讲述了她与福州评话之间的传奇故事。

  福州评话和其他戏曲形式有很大不同,它是用福州方言表演,以说白为主并辅以吟诵,伴以饶钹击节的一种说书艺术,道具有锣钹、竹箸、玉斑指、折扇、醒木等等,结合情节配以唱调、高山流水,娓娓动听,是民间方言地区的较突出的表演形式。随着国家对我国民间文化的逐步重视,2006年5月福州评话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心插“柳”柳成荫

  王秋怡从小便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能歌善舞。走上曲艺道路,成为一名“评话先生”,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父亲王东坡是福州评话“三杰”陈春生的高足,当年一心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经常在家教儿子评话,但儿子心思不在这上面,教了无数遍,还是未能达标。王秋怡14岁那年,正在屋外洗衣服,她终于听“急”了,冲进屋,对着哥哥喊道:“不就是那四句吗?我听都听会了。”接着张口即来:“春有黄莺叫洛阳,夏来天暖百花香,秋至桂花香千里,冬度梅花艳丽非常。”唱罢,在父亲和哥哥面面相觑中,端着洗衣盆走了。

  第二天一早,商量了一夜的父母,将王秋怡叫到面前,问她是否想学评话,王秋怡则回答道“我想去学闽剧!”母亲看着正当花季的女儿,握着她的手说:“还是跟在爹爹身边学评话吧。”也许是王秋怡潜藏的评话细胞被激活了,她学得很快。没多久,她父亲便带她面见陈春生。“来几句让我听听!”王秋怡清了清嗓子,现场来了一段,陈春生频频点头。话声刚歇,陈春生便对王东坡说:“你女儿声线好、形象佳,是评话的好苗子啊,有空让她到我这来,我来教她!”

  独创“牵丝嗓”

  在陈春生和王东坡的“双重”教授下,王秋怡进步很快。16岁那年,她正式登台演出。王秋怡的“处女秀”是在竹岐文化宫内。演出海报一张贴出,人们便奔走相告,演出未演先轰动。

  演出时,文化宫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乡亲们还没见过这么年轻、这么俊的“评话先生”!尽管赢得了“头彩”,但初次登台的王秋怡还是很紧张,原本三个小时的说本,她只用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说完。王秋怡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1983年,19岁的王秋怡参加了全省首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在现代评话《考验》中,她创造性地在陈春生的“陈派”“泪嗓”的基础上发展出“牵丝嗓”,夺得了此次综合性比赛曲艺界惟一金奖。

  “福州评话最为盛行时期,是在80年代后90年代初,每次演出现场的观众都座无虚席。有一次在连江县演出,近千人群众闻风而来把整个场地都占满了,,只为了看我的福州评话表演。自那时起我对评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表演,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王秋怡说道。

  福州评话亟待传承

  王秋怡在阐述福州评话辉煌的过去时,也对福州评话的传承表示出忧虑。“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日趋现代化,年轻的一代基本不会说福州话,如今家庭习惯用普通话交谈,不会说正宗的福州话,也就没有学福州评话的基本条件,慢慢的学习福州评话的人也少了。现在福州评话艺人基本都已经到了中年,年轻一代很少很少。” 王秋怡说 “福州评话只有零星的曲艺培养机构,评话艺术人才逐渐缺乏,书目也在减少,传承遇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这几年,为了更好的把福州评话传承下去,王秋怡和她的同行们不断地走进校园、走进乡镇表演评话,把评话艺术带到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让人们认识到福州评话这种表演艺术形式,也让更多人听一听福州话。

  (见习记者 林鑫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