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找到元格村牌坊重要构件 全网寻找失落的“圣旨”有新发现
http://www.mhnews.com.cn 2022-07-04 17:43:59 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字号 大 中 小】
今年是晚清“两榜”进士陈景韶逝世100周年。一百多年前,闽侯先贤陈景韶的夫人王氏割臂救父,感动了乡邻,也惊动了光绪皇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经朝廷批准,一座“孝女”牌坊在竹岐乡元格村“拔地而起”。从此,牌坊成了世世代代元格人的精神寄托,更是传承陈景韶家族“孝道文化”的根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历史原因,牌坊被拆除,“圣旨”牌额、匾额等石雕、石刻构件陆续散落民间,成为元格人心中的痛。今年4月底,元格村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发布“征集令”,全网寻找失落的“圣旨”牌额等构件。
“发布‘征集令’后,我们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以‘小团队、细网格’社会治理体系为依托,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寻找构件。”元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立强告诉记者,元格村构建了“245户—12队—4片—1区”四级网格,推动形成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不但为共建、共治、共享拓展广阔空间,也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
“两个月来,村民积极提供线索,在大家的参与下,镶嵌着两副对联的四根石柱、柱顶上左右对称的两只石狮子、孝女坊葫芦顶底座等构件陆续被找到,还有不少热心村民提供构件下落的讯息,我们也联系了部分文史专家和民俗学者对此开始进一步梳理和考证。”王立强说。
“七一”当天,元格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召开党日活动,集中学习研讨《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孝女坊代表着的,就是中华最传统的‘孝’文化,因此‘七一’当日,村两委借着党日活动,对构件寻找工作进行再次动员部署,号召大家运用好‘小团队、细网格’社会治理体系,推进这项工作。”王立强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七一”当天下午,73岁的村民陈礼彬来到村部,带来一个“重磅消息”——“孝女”牌坊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左额坊”找到了。
“党日活动后,我按例将工作任务通过微信群下发给各网格员。下午4点左右,礼彬发短信告诉我,说他知道‘左额坊’的消息,我连忙赶到他家里,看到了这块消失近十余年的构件。”元格村支委陈礼胜告诉记者。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仔细端详这块构件,只见构件长60厘米左右,宽40厘米左右,基本保持原样。“左额坊”两面皆有文字,一面书: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礼部提请旌奖;另一面书:赐同进士出身直隶州用特授丹徒县知县陈景韶妻王氏立。
“我小时候见过孝女坊,这个‘左额坊’当时镶嵌在牌匾的左侧,右边还有一个和它对称的‘右额坊’。2009年,我回家路过一处小溪涧发现了这块构件,便将其带回家中收藏起来。前阵子,听说村两委在寻找构件重建孝女坊,我虽然舍不得,但思考后,还是感觉把构件献出来更有意义。”陈礼彬说。
据了解,古代牌坊有两大类:一类是作为标志性建筑,树立在重要建筑群的大门前;另一类则是为了纪念和表彰好人好事,同时可以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孝女坊无疑是属于第二种。这座牌坊是在陈景韶中进士后,由地方申请,经过礼部上疏皇帝批准后兴建的牌坊,除旌表陈王氏的孝道外,也不乏希望以此激励后人,向她学习的意义。
元格村驻村第一书记 王立强:“目前,我们正把已寻找到的构件整理归类,同时加紧寻找更多的构件,下一阶段,元格村计划在孝女坊原址(古代元格村的进京通道)着手牌坊的修复工作,以期尽快重现‘牌坊风采’,把‘景韶孝道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 陈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