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喜娘:闽都文化的风景线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1-04 14:51:38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佳偶良人众人夸,并蒂常开幸福花;同心早结爱情果,来日同抱胖娃娃……”2015年新年第一天,来自闽侯上街镇的“陈氏三姐妹”分别在连江、福州、闽侯为新人的婚礼担任喜娘。大姐陈夏玉对记者说:“节日我们特别忙。元旦到春节,我们基本上天天有活,这几年喜娘已成为闽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无论是知识分子家庭还是乡间村民,都喜欢邀请喜娘为红红火火的婚礼添彩。”
据介绍,现在福州从事喜娘行当的,有接近3000人,其中来自闽侯的喜娘就占了近一半。闽侯的喜娘主要集中在上街、鸿尾、白沙、甘蔗、尚干、南屿、南通、祥谦、青口等乡镇,目前以上街镇的“陈氏三姐妹”最为著名。
伴房嬷原属草根文化
汉族的传统婚俗中,男方家庭一般会雇请通晓礼仪的妇女担任司仪。她必须能说会道,善于应酬,主要职责是指引安排结婚礼仪。在中国,喜娘的历史可追溯到周代,她们是中式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北京,喜娘被称为“迎亲太太”;在浙江,喜娘被称为“喜阿妈”;在福州,喜娘又称为“伴房嬷”……喜娘是推进婚礼程序和渲染婚礼气氛的重要角色。
陈夏玉、陈秀珍、陈秀兰三个亲姐妹如今是福州喜娘市场上的名人,她们曾以“陈氏三姐妹”的组合,获得了福州首届喜娘大赛“金牌喜娘”的称号。
记者了解到,“陈氏三姐妹”已经是家族中的第四代喜娘了。据第三代喜娘、三姐妹的母亲林贵英回忆,“我们家族第一代喜娘是陈夏玉的曾外婆谢兰金,她1871年出生,算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喜娘。第二代喜娘是陈夏玉的外婆林依菊,1923年出生,解放后才做喜娘。我是1945年出生,文革期间开始做喜娘。早先福州的交通很闭塞,喜娘基本上都在居住地附近的村落里跑场,属于草根文化。当喜娘从来没有教材,都是靠前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自己的后代和徒弟。当初我读书不多,刚开始学时,压力挺大的。为了出口成章,我反复吟诵母亲口授的上百段歌谣,直到烂熟于心。”
聊到婚礼上为啥要请喜娘,70岁的林贵英认为,在封建社会新郎和新娘彼此没见过面,家族的人员又多,根本都不懂怎么称呼,并且礼数还很多。所以婚礼上都要请一位伴房嬷陪护新娘,为她说好话,教她如何行礼。
林贵英介绍,早期喜娘要完成的程序很多,要参与布置喜堂、陪新郎出发迎娶新娘、接亲时要配合新娘“撒麦哭嫁”、指导新人拜天地和拜祖宗、要引导喜童滚床、引导新人给长辈行拜见礼、引导新人添丁开桶、在喜宴出大菜(太平燕)时要带新人到每桌敬酒,最后还要指导新人“安床”。
林贵英介绍说,旧时代的喜娘大都没有什么文化,此前的喜娘,多数也只有初中文化,因而在人们印象中喜娘地位不高。
喜娘也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婚礼中的传统元素逐渐增多。老人喜欢热闹、喜庆的传统婚礼,于是喜娘这一古老的职业又焕发了青春。
“陈氏三姐妹”介绍,现在的新人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因而喜娘的工作已没有过去那么繁琐,“闹洞房”中一些粗俗的行为也取消了。“撒麦哭嫁”、“捧进斗丁”、“添丁开桶”等太过繁文缛节的环节也很少了。一般只要从接亲开始到新娘出阁、拜堂见亲到主持喜宴就行。如果有条件的东家,还会要喜娘带着新人“游街”,沿途喝彩或唱诵一些传统喜诗歌谣,烘托吉祥喜庆的气氛。
陈秀兰说:“现在的喜娘,仅传承已经不行了,时代逼着我们要多看书、多上网,了解新鲜时尚的话题,编入我们的顺口溜。例如我在网上看到一首《中华孝道歌》,觉得词写得很好,‘人在天地间,百道孝为先……’,我特意用手机下载后学唱,在婚礼上展现,反响良好。前些天我去林则徐纪念馆看马祖画家的画展,无意中听到一首《婆婆也是妈》的歌曲,当场学了几句,然后在喜宴上发挥,东家特高兴。如今当喜娘,不能自我陶醉,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恰当地向新人灌输‘心灵鸡汤’,多说说做人道理。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把‘感恩’、‘和谐’这些促进家庭幸福和睦的因素,更好地融入婚礼的主持工作中。”
目前陈氏三姐妹已开始授业收徒,其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就有6位,这对喜娘这一职业的整体水平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喜娘的烦恼也不少
三姐妹虽说都是金牌喜娘,可主持风格还是有所区别的。大姐陈夏玉沉稳大方多妙语,被称为幽默型喜娘;二姐陈秀珍长相俊美接受新事物快,被称为时尚型喜娘;三妹陈秀兰曾从事过幼教工作,会说外语、爱唱流行歌曲,被称为文艺型喜娘。圈内人评点,三姐妹之所以能成为福州喜娘代表,在于她们具有“六好”,即形象好、口才好、细节好、喝彩好、气氛好、圆场好。
谈起从事喜娘的经历,三个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她们说,现在婚礼,老人们喜欢传统,希望能按老程序办。新人大都讨厌繁琐的程序,希望能够简单些、浪漫些。出钱请喜娘的大都是老人,现场主角是新人,谁都得罪不起,这就需要喜娘从中寻找平衡点。为了让老人喜欢、年轻人不讨厌,一般婚礼前喜娘会与家长和新人进行沟通。
说到具体的工作,三姐妹归纳道:做生意的家庭,喜欢喜娘在现场调侃一些、话中最好俗中带雅;在机关单位或当老师的家庭,通常会交待喜娘要严谨。在福清、长乐一带主持婚礼,东家大都喜欢让喜娘大声播报每位亲戚或嘉宾包的见面礼数额;在市区主持婚礼,东家大都不让喜娘当场公布亲戚的见面礼数额,他们觉得讲钱很俗,只要心意到就行。
喜娘影响力走向全国
从2012年在央视一套的《梦想合唱团》节目中为董卿主持“婚礼”,到2013年亮相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与主持人周立波面对面交锋,再到2014年出现在江苏卫视《非常了得》,与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过招,以陈夏玉为代表的三姐妹这些年接连在国内知名电视节目中亮相,宣传了福州喜娘文化。2014年大年初二,央视国际频道还以纪录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年俗——回娘家,其中三姐妹过年携夫带子回闽侯上街沙堤村的场景也被收录。
2010年,三姐妹在闽侯县工商局登记注册婚庆公司,2012年3月在福州成立“陈氏金牌喜娘会所”,目前集结了30多位福州市优秀喜娘。2014年12月26日,陈夏玉在福州喜娘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首任会长。
陈氏家族的喜娘队伍目前已扩展到第五代,林贵英的外孙媳妇宋凌岚1988年出生,已能独立撑场面。此外,第四代喜娘林依菊的孙女、大学毕业的林群也加盟了。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知名民俗专家林焱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习俗有的已成为标本或化石,变成一种文化记忆。福州喜娘这一行当在今天还很有市场,而且还落旧叶吐新芽。婚嫁礼仪上的喜娘,其角色特点是善于脑筋急转弯、话语急转弯。伴房嬷曾经是低俗、说话不靠谱的形象代言人,而今她们以自己的努力参与社会风尚的再造,赢得了生机。她们盘活婚礼上的礼仪用语,把大量时政、社会、民生的词汇与语句转换成充满喜庆色彩的、带有欢快节奏与明朗韵仄的颂词,把时代的主流话语迎入婚礼庆典上,用民间乐于接受的话语传达与提倡了社会主义新文明、新风尚。”
(福州晚报 首席记者 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