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闽侯这个千年古村,火了!

http://www.mhnews.com.cn  2024-11-30 14:56:49      【字号

  活化利用明清古厝

  自筹乡土博物馆

  筹建微短剧拍摄基地

  设立当代艺术馆……

  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闽侯荆溪镇徐家村

  多举措并进

  实现千年古韵与现代文旅的完美融合


  借风貌区建设

  千年村落古韵重生


  从福州市区驱车约20分钟,就能抵达徐家村。

  作为一处千年古村,徐家村拥有三落排、十三厝等文物和十多栋老建筑,古宅建筑年代跨度从明清至民国。

  特别是建于清末的十三厝,距今有18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前后双天井加梓院的闽侯典型古民居。为此,徐家村也被称为“闽侯传统建筑博物馆”。

  除了古厝,村中还有很多名胜古迹,比如宝胜寺、徐氏宗祠、圣王庙以及徐家村坝等。其中,荆山精舍则是徐家村的一处文化瑰宝。

  “荆山精舍的主人是我们的先辈徐㭿,他曾是广东的永宁县令,告老还乡后,为了让子女好好安心学习,特意在荆山境的东侧,盖了二层楼的木结构房屋。

  这座房屋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藏书,二是为了教育子女,三是作为文人墨客集社赋诗的场所。”

  荆溪镇居委会主任徐恒康说,徐家村人的尊儒崇文之风自此兴起,村里的大小私塾一度多达20余所,学生人群遍布闽侯白沙到福州市区一带。


  历经岁月洗礼

  古老的徐家村曾一度陷入沉寂

  2020年5月

  借着闽侯县活化利用文物的东风

  徐家村启动了

  古村落风貌区一期启动区的项目建设

  两年后

  经过修缮后的古建筑重焕新生


  这里的景观保持了原有的肌理

  围绕田园、池塘、林、屋、街等要素

  进行设计

  设有文化休闲区、文化商业街

  市井生活区、田园生活展示区等

  构建“城—乡—山—田—水”

  相融合的新空间


  此前闽侯县对全县范围留存的50年以上建筑进行普查,甄别出具有整体保留价值及具有构件收储价值的两大类古厝,并对后者进行梳理,发现其中部分木构件、石构件及装饰类构件具有一定再利用价值。

  因此,徐家村老建筑修缮过程中,有多达数百件的老构件被重新用于望板、椽板、窗花等部位,让焕新后的老建筑看起来更自然,更贴合原来那个时代的“味道”。

  “仅日常的客流量就能达到600多人,节假日期间,人气更是成倍暴涨。”徐恒康说道。


  文化新探索

  自筹自建乡土博物馆


  在徐家村人气的持续飙升中

  村民们并未满足现状

  而是积极寻求新的突破

  致力于为这片风貌街区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

  就在古村落风貌区一期启动区开街不久

  一个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

  自筹自建的徐家村乡土博物馆

  正式启动筹建工作


  徐家村乡土博物馆馆长徐道旺介绍:徐家村长达千年的村史中,提到团结奋进,有先辈徐可元、徐可晗两兄弟倾其家资,率众勇筑罗山坝,并经数代人努力,制服了肆虐村子百年的闽江水害,把方圆近万亩的沼泽地改造成良田和宜居村落;

  提到商旺农兴,村中曾公私店铺林立,作坊遍布,藤编、软木画、竹器铁器,打锡等工艺品曾远销海外;

  提到家国情怀,有先辈徐梦发抗元保宋,战死在广东仙霞岭彰显民族气节,还有在辛亥革命中担任敢死队队长的徐庭学等。

  正是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激发了徐家村村民筹建乡土博物馆的决心和热情。


  在荆溪镇政府的鼎力支持下

  由徐家村两委干部和热心村民组成的

  筹建小组迅速成立

  成员平均年龄虽已达67岁,但热情不减

  他们并分成文字组、藏品组

  协调和海外乡亲联络组

  全力投入到建馆工作中


  博物馆筹建资金不足怎么办?

  村两委一呼百应,村民和海外乡亲你一笔我一笔相助,30多万元的资金顺利到位。

  藏品不够怎么办?

  全村村民翻箱倒柜,将有历史意义的字画、书籍、铜铁器、印章等纷纷捐出。还有海外乡亲把锁在老屋多年的贵重物品捐出,并重见天日。

  展纲文案该怎么撰写?

  曾当过机关干部的徐道旺首当其冲,不少对村史了解的八旬老人也积极响应,参与撰写。大家翻族谱,查资料,找村民聊回忆,并用录音和摄像留存下走访中的这些珍贵素材。

  在大家通力协作下,才有了现如今浓缩徐家村耕读、儒商、宗祠、红色、华侨和饮食等文化的2万多字展纲。


  去年2月

  徐家村乡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徐道旺也成了这里的一名义务讲解员

  借助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的平台

  这里节假日的日客流量超过300人


  多点开花

  微短剧、艺术展等助推文旅融合


  徐家村乡土博物馆

  只是徐家村在文旅融合道路上探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

  徐家村人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创新文旅发展模式

  一波又一波的实验正在这里悄然展开


  今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微短剧牵手文旅,将成为文旅目的地的新营销契机和新流量入口。


  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老建筑等资源

  也让徐家村人看到了另一个发展契机

  他们筹建了徐家村短剧拍摄基地


  在短剧拍摄基地内,众多场景按照横店影视城标准搭建,以满足短视频创作者的需求。基地还和徐家村乡土博物馆形成互动,利用馆内老物件做拍摄短剧的道具。

  今年以来,《重回90男神把我宠上天》《长生愿》等多部短剧接连在徐家村拍摄。

  “绣造女儿国”的主理人陈祉陶坦言,短剧拍摄基地的改造不仅实现了古厝的活化利用,还有效填补了福州古村落集群拍摄场地的空白。

 

 剧组入驻带动了

  村子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

  还有很多村民来当群众演员

  每天能有50元到70元的收入


  负责徐家村古村落风貌区运营的福州首邑产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让他们接下来积极探索“微短剧+文旅”的新模式,有了更多信心。

  在2023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中,徐家村十三厝当代艺术馆入选创新案例。这项殊荣,全省仅2个项目上榜。

  “我们投入100多万元,在保护古厝的基础上,设立当代艺术馆,希望让传统、当下和未来在这个空间实现完美融合。”十三厝当代艺术馆馆长刘义华介绍称,开馆以来,他们已举办多个高品质艺术展,吸引了一批批热爱艺术的游客慕名而来,也让附近村民和学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熏陶。

  今年7月,徐家村两委还联合陈祉陶,在风貌区启动区内启动了徐家村女儿国雨花斋项目。

  该项目作为一家非营利、无交易的素食互助餐厅,主要无偿为有需要的人,特别是村内的老人们提供素食服务,向大家传递中国的家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同时,也提升了徐家村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徐恒康表示

  将持续挖掘和盘活村内的各项资源

  通过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

  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福州晚报 陈木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