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2-10 10:10:12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街区名片
闽侯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闽侯甘蔗街道,紧邻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一期现有面积71.4亩,建筑34座(含8座异地迁建保护的古厝)。
岁月的痕迹斑驳在一栋栋古厝上,投影下人烟往事,仿佛带人穿越了时间的迷雾,触摸到久远的历史。21日,作为福州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开街的主会场,闽侯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喜街正式开街。
作为昙石山文化发源地,福建文明起源地,八闽首邑争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依托街区展开一场古与今的对话、一场文化与旅游的交融,用铿锵有力、精彩纷呈的闽侯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自信,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开街活动上的大头娃娃表演。通讯员吴国棋摄
书画馆内,小朋友在学习传统书画。通讯员 陈建鋆摄
闽剧表演受欢迎。本报记者叶义斌摄
一场闽侯传统“婚礼”在喜街举行。通讯员 吴国棋摄
喜鱼馆内展示有闽侯金鱼,吸引游客观赏。通讯员 陈建鋆摄
喜娘文化吸引群众围观。本报记者 叶义斌摄
【开街】
人气爆棚
群众游客盛赞喜街
一大早,喜街就聚集起超高人气。当地群众拖家带口,外来游客三五成群,人们穿梭在连片古厝,一会儿触摸历史建筑的厚重,一会儿遇见传统文化的多彩,一会儿又被当地特色美食包围……
随着舞狮“腾云驾雾”而来,“首邑汇喜,街开繁华”的红色对联在阵阵叫好声中亮相,由此揭开了喜街正式开街的帷幕。
紧接着,一场闽侯传统集体婚礼热闹举行,身穿传统中式服饰的新人乘坐花轿穿街过巷,喜庆的吹拉弹唱仿佛把人带回了古代。在闽侯喜娘的喜语喜愿声中,拜天地、添花礼、进斗丁礼,个个都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闽侯喜娘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边“喜”气满满,那边“戏”分十足。在露天戏台上,闽剧《田螺姑娘》翩翩上演,这个源于闽侯螺女江的美丽神话故事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共鸣。
“置身闽侯的老房子建筑群,听熟悉的乡音唱着传统的闽剧,还能吃着家乡的小吃,还有这么多乡亲欢聚一堂,这可不就是我们魂牵梦萦的乡愁嘛!”常年在外打工的闽侯游子陈建国对喜街赞不绝口,他表示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生】
应保尽保
打造闽侯古厝的“博物馆”
拂去时光的尘土,还原古厝的原貌。喜街所在的横屿片区保护修缮工作前后历经了整整一年,就地保护、改造修缮,异地迁移,34座建筑经历不同,却各自精彩。片区内浓缩了明、清、民国等各时期的建筑,俨如一座闽侯古厝的“博物馆”。
“街区启动之初,我们就对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了甄别,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整治。”闽侯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林升介绍,针对文保点、建议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采用原址修缮、原址改造和异地迁建等形式。“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有8座建筑是异地迁移的,2座是从地铁5号线建设工地移过来的,4座是因闽侯二桥建设从竹岐乡春风村迁来的,还有2座是从汶洲村迁来的。”
一座建筑整体异地迁移,谈何容易!迁移时,工匠们首先对古厝的每一个构件进行编号,然后进行拆卸、装运。由于木构件间是榫卯结构,只能用木槌慢慢敲打,其中一座古厝整整拆分了近万个零部件。由于每一个构件必须按原样安装,组装的时间甚至要长于拆卸的时间。“比如这4座从竹岐乡春风村迁来的古厝已有约200年历史,他们融入街区,既能保护历史建筑,也能丰富街区的内涵。”林升说。
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甘蔗街道昙石山历史文化遗址周边区域,是县城的核心区,与紧邻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和闽都民俗园、闽侯县博物馆连成一片,未来将连片打造4A级昙石山文化民俗旅游区。
闽侯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无人机拍摄)。本报记者 叶义斌摄
开街活动现场人山人海。通讯员 陈建鋆摄
【传承】
古韵流芳
非遗文化入驻街区焕新生
街区是展示人文历史、留住记忆乡愁的重要载体。闽侯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摇篮,也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孕育而生。此次,非遗文化走进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新业态新浪潮碰撞、融合,迎来新生。
脱胎漆器、根雕、剪纸、青红酒传统酿造、角梳、喜娘习俗、竹编……走进街区,最大的看点莫过于非遗文化馆。记者看到,古色古香的古厝内,每一个房间都展示着闽侯的非遗文化故事,还有非遗大师现场教学,向市民、游客们传授传统技艺。
中国喜娘看福州,福州喜娘看闽侯。闽侯喜娘文化至今已传承800多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闽侯县被命名为中国喜娘文化之乡。“这是闽侯的四张‘国字号’名片之一,闽侯还是中国橄榄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根艺之乡。”闽侯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林升介绍。
记者了解到,闽侯已拥有2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24项县级非遗项目,涵盖技艺类、表演类、民俗类等,门类十分丰富。“为迎接世遗大会,我们推出系列非遗活动,希望能在街区以全新的形式让群众零距离传承非遗文化。”林升说。
【利用】
勇于创新
让古厝和文化“活”起来
面对得天独厚的资源,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活”出去、“活”精彩,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一道必答题。闽侯的做法是,将全县各乡镇(街道)的特色亮点引入街区,讲好闽侯故事,传播历史文化。
作为中国金鱼之乡,金鱼被搬进了街区。在喜鱼馆里,灵动的各色金鱼引来热切的关注目光,更引起热烈的讨论;在绣山花谷楼,来自廷坪乡的干花、鲜花成为大家争相拍照的焦点;在青红酒馆,来自闽侯关源里三宝之一的青红酒飘香万里;在喜茶楼,伴随沁人茶香,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闽侯工艺品……
“街区凸显闽侯独有的建筑特色与街区传统肌理,并打造具有闽侯当地特色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展示体验业态,使街区成为文化传承地,同时融合时尚业态,营造活力点。”闽侯县相关负责人说。
不只街区,闽侯在古厝活化利用工作中创新不断。在小箬乡大坂村,闽侯修复改造废弃的古名居,引入文化艺术团队,“大坂艺术村”成功进入世人视野;在白沙镇林柄村,作为当地清代木构民居建筑和典型实例的古厝李宅,正以“有书香、有颜值、有乡愁”的书院空间为人所知,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精彩】
好戏连连
闽侯新春活动精彩纷呈
刚刚开街的喜街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浓浓“年味”,除了昨日的开街仪式,正月初四、初五、初六以及元宵节这4天,喜街还有丰富多彩的主题日新春嘉年华。
正月初四,“街头艺人秀”;正月初五,“非遗文化秀”;正月初六,“喜剧脱口秀”;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狂欢夜”。
不仅是喜街,闽侯还备好了一桌“文旅盛宴”。今年春节,闽侯县延续“五福合一 福至闽侯”的年味旅游品牌,突出文旅融合,推出系列精彩活动,举办“逛古厝 泡温泉 集五福 过喜年”2020闽侯县新春文化旅游月活动。雪峰寺“撞钟祈福 携福归家”、“闽侯,闽江最美的问候”短视频大赛、“开心逛古厝 免费泡温泉”2020闽侯温泉节、“游山玩水逛首邑 闽江闽侯闽味年”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民俗活动、“小镇尚干 七里飘香”尚干锅边节五大活动轮番上演,将持续至2月22日,塑造闽侯独一无二的“闽越文化”IP。
(福州日报 记者 谢星星 蒋雅琛 通讯员 陈建鋆 张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