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画”好乡村美“谱”出幸福曲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1-09 08:14:55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闽侯白沙镇孔元村波斯菊盛开吸引游客参观 通讯员陈宗兴 摄

  每逢周末,闽侯县白沙镇孔元村,欢声笑语为宁静的小村庄带来无尽活力。在孔元花海,许多游客感受着各式鲜花盛放的美丽。从“杂乱”的村居,变身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观光点,孔元村的“逆袭”,也是我市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美丽乡村,何以美丽,以何美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福州市把推动生态建设与打造美丽乡村相结合,加快旧房裸房整治、污水垃圾处理、村道硬化和村庄绿化等,打造乡村的全新美景。

  房前屋后 改换新颜

  我市在不断总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生活垃圾有效处理和裸房整治示范带动为重点,打造了一批干净整洁的宜居村。

  在闽侯白沙镇,整个镇区刮起“垃圾不落地”的整治新风。木帆社社区曾以遍地垃圾“闻名”,闽江岸边“1公里垃圾带”更是成了当地多年难以解决的“顽疾”。

  “从垃圾随处可见变成‘垃圾不落地’示范点,仅花了2个多月时间。”木帆社社区党支部书记卞礼顺说,“垃圾不落地”从2017年10月开始全面推行,每天早7点开始,社区保洁员分时段上路,穿梭在大街小巷,把各家各户门前早已分类好的垃圾进行统一收集。

  白沙镇党委书记赵兴告诉记者,前期该镇组织村居干部前往漳州市长泰岩溪镇学习“垃圾不落地”的先进经验,广大党员还深入群众家中,积极宣传专项整治的意义,带头到闽兴社区、新街等区域清理垃圾杂物、卫生死角。

  环境整洁了,村里的房子也要换新装。在白沙镇上寨村,沿着蜿蜒村道,一排排已完成外墙装修的房子与周边美景相互映衬。

  记者了解到,该镇邀请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对开展整治试点的上寨、孔元村39栋“裸房”统一进行外观设计。

  “上寨村有60多座古民居,‘裸房’整治突出做好‘历史文化’文章,依托镇里重点打造的十里长廊乡村旅游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古村上寨’名片。”白沙镇村镇建设站站长江崇寿介绍。

  为给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建设参考和技术支撑,《福州市村庄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导则及画册》的编制已近尾声。

  一村一策 培育典型

  大喜村是永泰县嵩口镇东南部的一个行政村,“藏”在福州最高峰——东湖尖山脚下的深山腹地之中。175亩水域面积的大喜水库、13400亩的生态公益林,都是村里的宝贵财富。

  “要建设美丽乡村,大喜村的‘招牌’要擦得更亮!”市建委镇村建设指导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美丽大喜”模式正是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品质乡村旅游为引导。

  在镇村两级、驻村干部及村两委的积极对接下,台湾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变身规划顾问,全程驻扎大喜村,跟踪美丽乡村建设。

  在规划过程中,台湾的文创团队按嵩口古镇“一核五片”的旅游规划思路,从屋面立面改造、水沟水渠围栏改造、电影院周边沿廊设计、景观桥设计、道路拓宽等每个细节,凸显“土”味大喜。

  “大喜旅游特色村镇的建设独树一帜,有别于其余村庄白墙青瓦做法,更多保留着土夯墙式的民居建筑、竹编篱笆,原汁原味展示农耕文化。”市建委镇村建设指导处相关负责人说。

  “一村一策”,是大喜这个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走出的整治新路,同时也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点。按田园风光型、传统特色型、乡村旅游型、改善提升型及新村建设型“因村施策”,一批美丽村庄脱颖而出。

  在闽侯孔元村,按“乡村旅游型”的发展定位,村里引进了孔元花世界有限公司,在300亩地上种植各类花卉,打造“花世界”,并开发了花果茶、花果饼、精油等“一条龙”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带来环境改变,更是村就业的一大支撑点。

  村民参与 共建家园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看着越变越美的家园,不少村民也积极投身到美丽家园的建设中。

  在长乐市玉田镇西社村,村里请来“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企业家及村民代表全程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对项目设计、安排及布点等方面,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村里还召集闲散人员筹工筹劳,下河收集鹅卵石,为村内游泳池和溪榭公园砌护坡添砖加瓦。

  永泰县嵩口镇大喜村,通过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还定期组织志愿者活动。清扫村道、清理陈年垃圾、整理房前屋后……大喜村在村民的自发“装扮”下,原先废弃的猪圈变成了凉亭,旱厕成了木墙竹瓦的公厕,屋顶换上了青瓦。远眺如今的大喜水库,山脚竹林间白墙青瓦虚实掩映,倒映水中,美不胜收。

  “村子变美了,乡村旅游火了,村民的幸福感更强了。”市建委镇村建设指导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制定优惠措施,不少村庄对内挖潜、向外借智,一些在外的乡亲回乡创业,外来人员也前来“驻扎”,形成“生态发展、人才支撑”的新局面。

  (福州日报 记者 孙漫 黄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