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闽侯溪头村农田观测试验30年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9-27 15:47: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农田土壤可以按每克重量销售?”历经五任所长、三代土壤专家坚持30年野外定位试验,使这片近1亩面积的土壤及其科学数据价值远超过黄金,这个“神话”就发生在福州闽侯白沙镇溪头村。

  坚持观测30年,全国罕见

  土壤研究是农业科研的基础,耗时不是一般的长,要求从业科学家甘于寂寞和具有传承精神。长期定点观测得出的系统数据,是现代实验室无法进行模拟实验得出的。1998年,全国许多省份野外观测站纷纷停止工作,唯独福州闽侯白沙镇的观测站保留下来,成为全国罕见的坚持30年的观测站。

  近些年,全球科学界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领域的长期性科研成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闽侯白沙镇建立的30年野外土壤肥料定位观测站,不仅是福建省唯一,全国罕见,其观测数据和科研成果在全世界也具有价值。

  昨日,在福州参加溪头村观测站建站3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中科院专家称赞,闽侯白沙镇有远见,支持农科院把野外土壤肥料定位试验站做好,了不起!今后这个站点将是福州的风景点,小小的白沙镇因此走向世界,为下一代留下宝贵财富,而且时间越长,价值越高。

  试验成果获国家专利

  红壤水田耕地是中国独有的耕地模式。在白沙镇这片不到1亩大的红壤水田,科技人员一代一代接力,用30年时间对土壤的质量与“生命”的演变规律、施肥耕作、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污染与治理、重金属监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定位试验,收集大量数据,回答的问题是科学和具有世界性的。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罗涛介绍,福建全省耕地大部分是红壤,70%耕地是中低产田,但红壤的增产潜力高。1983年省政府为了解决红壤耕地的粮食中低产问题,在多地共创建起9个野外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观测站,开展对红壤肥力演变,以及化学、物理、生物数据变化研究,最后只有白沙站坚持下来。

  经过努力,白沙站依托野外观测试验,形成生态培肥地力的“藏粮于田”技术模式,获得了国家专利。2008年以来,专家们在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长汀县、浦城县等地,示范推广2万亩,助力中低产田改造,助力农民增收。

  专家建议,鉴于高产优质土壤形成需要上百年,要充分尊重土壤生命的演进规律,城市扩张和工商业使用农田应尽可能保留表层土壤,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同时完善耕地“占一造一”政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面向世界的现代观测站

  2009年,这个位于白沙镇溪头村的观测站挂牌成为“福建省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2011年入选农业部“福建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目前,该观测站正在申请成为福建省科普实践基地。

  记者在观测站看到,该站已经逐渐建成现代化观测站,占地拓展到50亩,设立了农田气象野外自动观测台,能自动采集二氧化碳、地温、气温、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土壤水分、太阳幅射、光合有效幅射等数据,并传送到省农科院的全省中心服务器上向全省发布,服务农业科研与生产。

  专家认为,传承重要,坚持更难得,今后将依托观测站平台建立科学团队,共享权威数据,面向科研创新,面向国际。

  (福州日报记者 廖云岚 文/摄通讯员 林雄 刘碧云)